臺中市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

Taichung Outdoor and Marine Education Center


場域資源

基地遊學

戶外教育計畫

海洋教育計畫

登入系統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萬里長城登山步道群及環保公園步道

海區

座落於大肚區的萬里長城登山步道,位於大肚山台地西南側之保安林區,而被命為萬里長城,因整段步道蜿蜒如長城而得名,登山步道單程約需1小時路程,兩側林相優美、花木扶疏,遠眺翠綠的山巒可一覽大肚丘陵的明媚風光,於綠意盎然的山林內可享受大自然的芬多精,亦可欣賞黃昏日落。保安林登山步道位於大肚山西麓,清幽的登山健行路線,建議安排1~2小時停留,依據您的體能和時間做安排,而在路段的好幾處,能眺望台中海線平原,天氣好時,能一望台灣海峽,於登山入口處,設有涼亭廣場,建議除來此登山健行外,不妨與親朋好友帶著食物前往。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臺中市孔廟

中區

孔廟原址為空軍子弟小學及教職員宿舍,民國五十六年學校遷移至健行路改名為省三國小,原地就規劃改建成孔廟。孔廟建築型式本有典籍可循,但臺中孔廟除參考曲阜縣誌及相關文獻外,並廣徵學者專家意見,且為了與毗鄰的忠烈祠(清代宮殿式建築與彩繪)做區分,決定採用宋代宮殿式建築,以取其渾厚、雍穆、樸實而壯觀。平面配置參照曲阜孔廟佈置規模縮小而成。
孔廟平時免費開放供遊客觀光及休憩,孔廟並於每年九月二十八日舉行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釋奠典禮另為服務考生與學生,每逢考季前均會適時舉辦祈福許願活動以利考生、學生及家長祈求考試順利、金榜題名。亦協辦各項藝文活動,並有民間社團辦理攝影與寫生等活動,增添文化社教的功能。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知高圳步道

屯區

知高圳位於烏日區,為南屯區、烏日區與大肚區重要的灌溉水源,水源引自筏子溪,沿途可見水閘門;步道有一處為水溝橋,由於高圳步道地形較高,因此步道與水道都高架,而被架起來的水道即為引水橋,若水滿出溝時,水則會從橋下像瀑布般宣洩。步道全長約1.3公里,步道平緩,由枕木鋪設而成,步道旁即為引水用水溝,沿途可見根系壯觀的榕樹,在步道高處可向下眺望烏日交流道。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臺中水源地

中區

臺中水道是台灣日治時期1914年興建的自來水供給設施,水源地位在當時臺中街東北側,給水區域約是臺中的範圍,其功能在1974年德基水庫完工後逐漸被取代,目前已停止供水(貯水塔目前改做辦公室和倉庫使用)。水塔本體為磚造之兩層建築,結構為四開間之高大拱廊,之後隨市區擴大及市民用水量的增加,逐年擴充設施。目前現況外觀部分已遭改變,仍留存之設施與建物主要包括第二集水井及貯水塔等。

國98年(2009),臺中市政府以上水塔為見證臺中市自來水事業的發展,為本市朝向現代化都市發展的重要指標,具重要歷史意義及保存價值,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中區

科博館建立之目標有二,一為闡明自然科學現象與原理,啟發民眾對科學之關懷,並協助各級學校達成其教育目標;二為收集全國具有代表性自然物標本(包含人類學遺物),提供典藏、研究、教育與展示之用途。目前常設的展廳有: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地球環境廳、科學中心、植物園與戶外庭園。館內亦會定期展示與科學、環境、人類有關的特展。除此之外,太空劇場、立體劇場、環境劇場與鳥看劇場會定期播放科學、環境、生命相關的影片;而佔地4.5公頃的植物園,更有全台八大生態區的750餘種植物,適合親子一同來學習。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西區居仁國中 - 自然與人文的交響曲 --- 高美濕地生態體驗與淨灘調查

「高美濕地」生態教育行程表
8:00~8:30活動任務說明及行車安全演練
8:30~9:30高美濕地地質生態及人文歷史簡介
9:30~11:00梧棲觀光漁港的地形與生態梧棲近海漁業漁獲調查
12:00~13:30午 餐
13:30~14:30走讀高美濕地地質及生態海堤沙灘淨灘垃圾種類調查表彙整與討
14:30~15:30走讀風力發電及視覺暫留風車製作論
15:30~16:00~賦歸
學習單: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1kOeLlDKkHKtbWEVGFy7QkoePpg7QVct/edit?usp=sharing&ouid=104122723294150519667&rtpof=true&sd=true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大甲區德化國小 - 芋見幸福

大甲的氣候和土壤適合種植芋頭,所以大甲芋頭的品質優良,肉質細膩,香氣濃郁。但當地農業人口老化,荒土廢地漸增,孩子對於家鄉在地的產業逐漸疏遠。德化國小地處大甲區,因此致力以芋頭作為校本課程主軸,我們期待讓孩子以在地為本,創新教學法為輔,透過芋頭栽培、芋頭料理、芋頭文化等內涵,保存家鄉的意識,讓孩子對於產業未來有更多不同的看見和希望。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北區立人國小 - 足球體驗趣&樂活運動攀爬樂

一、足歡喜~足球體驗趣
二、玉山我來了~樂活運動攀爬樂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西區居仁國中 - 自然與人文的交響曲 --- 高美濕地

1.參觀「高美濕地」體驗國際級溼地生態系,了解聯合國「拉姆薩濕地公 約」的規範目的。
2.參觀「高美濕地」的地形地貌,了解形成原因與河口生態系的環境因子, 並學習水土保持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
3、參觀海岸風力發電機,了解季風及地形氣流的形成原因,並學習風力發電 機基本原理安排風車製作與彩繪風車藝術實作課程。
4.利用風力使彩繪風車快速轉動進行「視覺暫留」與「視覺疲勞」體驗。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和平區平等國小 - 鮭趣來溪-櫻花鉤吻鮭的生命旅程

時間 活動名稱 課程內容 備註(注意事項)
08:00~08:30 小櫻與環山泰雅人 了解櫻花鉤吻鮭與環山部落泰雅族的關係 於平等國小
進行
08:30~12:00 鮭趣來溪(一) 前往雪霸國家公園武陵管理站轄下之七家灣溪畔,
認識溪流生態與櫻花鉤
吻鮭的生活環境。 平等國小至武
陵路程約30分

12:00~13:00 午休時間 用餐及休息
13:00~16:00 鮭趣來溪(二) 至雪霸國家公園櫻花鉤吻鮭復育中心,由雪霸解說
員與學生分組進行導覽
解說,並讓交流學生嘗
試練習解說。
16:00 賦鮭 返抵平等國小 住宿安排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天生藝術家:雙扇股窗蟹
體型迷你的雙扇股窗蟹,是沙灘上名副其實的藝術家。覓食時牠以洞口為中心,邊走邊用雙螯篩沙取食,再將篩完的沙粒「吐」出,整齊排列成放射狀圖案,因此又稱「噴沙蟹」、「搗米蟹」。這些沙丸如同沙灘上的煙火,轉眼間又被潮水沖走,消失無蹤~
雙扇股窗蟹背甲灰黑、與沙灘融為一體,雙螯與步足長節內外側各有一個卵形鼓膜,能在陸地上交換氣體,是牠呼吸的祕密武器。牠們喜歡群居,常在沙灘上集體覓食;雄蟹更會一邊吃、一邊揮舞雙螯,好似在表演,展現牠們獨特的存在感。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草澤隱者:台灣厚蟹
台灣厚蟹因為有厚實的甲殼,連同大螯也長得頗為寬厚而得名。身體的甲殼、步腳、螯腳皆為灰綠色澤,頭胸甲前緣的兩側具明顯的三裂齒,所以又稱三齒葦原蟹。
台灣厚蟹喜歡在紅樹林附近的泥灘、草澤中挖洞居住。常捕食同在泥灘棲息的萬歲大眼蟹,會將蟹體撕開再取食其肉。漲潮時會爬到紅樹林枝葉、石頭、堤岸上棲息,全年都看得到。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忠貞愛國:萬歲大眼蟹
萬歲大眼蟹有海婆仔、哨兵蟹等外號,牠的身體的姿態很扁平。甲殼和步腳呈灰褐色。兩螯腳同大,為黃白色澤,螯腳的掌節部份寬長,兩指節小巧而尖。嘴部的上緣白色,眼柄青色,相當醒目。
棲息於既濕又軟的泥質灘地,全年可以看到牠們密密麻麻的集中於灘面,畫面頗為壯觀,揮螯的動作是向兩側畫開再收攏,很像是國慶日參加遊行時,雙手高舉大聲喊「中華民國萬歲~」的模樣,因此得名。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草澤之王:隆背張口蟹
隆背張口蟹的頭胸甲接近圓形,頭胸甲表面密生絨毛,有明顯的酒精燈形紋路。額中有一深溝槽向後延伸,將額分兩葉。側緣連眼窩外齒共三齒,前二齒成板狀,末齒小而尖。有的個體全身呈鮮豔的紫色,關節處為紅色,極易辨識,但有些個體顏色偏黃,與台灣厚蟹非常接近~
隆背張口蟹平常冗居在河口附近的草澤周緣、田埂間、紅樹林沼澤及土堤邊,一整年都看得到。
隆背張口蟹有一種特異功能,就是吃飯後,不小心塞到牙縫時,會拿木麻黃的假莖來剔牙,保證你大開眼界,拍案叫絕!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溫和的小和尚:短指和尚蟹
有著圓球狀的頭胸甲,藍紫色的外表像極了和尚的光頭,因此得名「和尚蟹」。白色的細長步足與螯腳,在步足與甲殼的交接處閃現一抹艷紅,宛如戴著藍寶石戒指的優雅紳士,因而又有「海珍珠」的美稱。
短指和尚蟹的雙螯同為白色且大小一致,光看外觀無法分辨雌雄,必須打開腹蓋才能揭開牠們的秘密。每逢退潮時,牠們常常成群結隊在沙泥灘上覓食,隊形整齊、步伐一致,彷彿一支支軍隊正在行軍,因而又被暱稱為「兵蟹」。
這種小和尚多活動於河口灣區潮間帶的沙泥質混合灘地。牠們的甲殼是圓形的,所以與一般螃蟹不同,行走時不是橫著走,而是向前行,別具一格。受到驚嚇時,牠會機靈地傾斜身體,用旋轉的方式快速鑽入泥沙之中躲藏起來。除了在地表上覓食外,短指和尚蟹有時也會潛藏於沙地底下,只露出一雙螯,輕巧地取食地表土中的有機質。濾食後,留下的擬糞堆在地面,看起來就像地鼠挖掘地道一般,這種特別的進食方式,被稱為「隧道式攝食」。
然而,這位溫和的小和尚也經常成為海灘上其他生物的目標。在沙灘上,常可見和尚蟹的殘骸,牠們是鳥類與其他蟹類常見的捕食對象,是大自然食物鏈中不可忽略的一環。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變色龍:斯氏沙蟹
斯氏沙蟹是沙灘上的「變色龍」,體色變化多端,從土黃、灰褐、暗紅到鮮紅色都有。當牠受到驚嚇時,還能瞬間變色,彷彿幽靈般消失在沙中,因此又被稱為「鬼蟹」或「幽靈蟹」。牠的大眼睛像橢圓形火柴棒,靈活轉動,觀察周遭動靜;左右螯大小不一,是牠的代表特徵。
斯氏沙蟹住在中高潮線附近的沙灘,築洞而居。牠動作極快,奔跑如飛,因此有「沙馬仔」的俗名,是名符其實的短跑健將。在牠的洞口,常可見扇形沙堆與濾食留下的爪痕,幼蟹還會用擬糞偽裝洞口。牠是雜食性動物,不僅濾食沙中有機質,也會捕食招潮蟹與和尚蟹,甚至吃死屍,是維護沙灘清潔的重要角色。
在台灣的海山罟地區,退潮時成千上萬隻斯氏沙蟹現身覓食,體色鮮紅,像紅寶石灑滿沙灘,壯觀又夢幻。不過別搞錯了!牠和角眼沙蟹很像,記得看眼睛顏色:斯氏沙蟹是深咖啡近全黑,角眼沙蟹則是上下雙色。觀察力,是你找到牠的關鍵!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交通警察:清白招潮蟹
外號是白扇招潮蟹、夯白扇。牠的全身以白色為主,頭胸甲顏色會隨著環境改變,而有灰至黑色的網紋變化。雄蟹小螯一側的步腳內側呈紅色,大螯同側的步腳則還是白色。
牠們大量群棲在砂質較重的泥灘或紅樹林沼澤,相當容易辨認,洞口邊常會有覓食後遺留粒狀擬糞,全年都可以看得到。
清白招潮蟹揮螯的動作頻繁,好像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在忙著指揮交通。牠也是最不怕人的招潮蟹,只要稍有耐性等上幾分鐘,就會爬出動口在你的腳邊覓食、活動,而你就可以享受被螃蟹包圍的滋味喔!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火山勇士:弧邊招潮蟹
牠的特異功能是建築像火山、煙囪般的洞口。牠雌、雄蟹的甲殼、步腳以褐色調為主,頭胸甲常見深色的網狀花紋,變化極大。雄蟹大螯的掌節密布,疣狀顆粒呈橘紅色,不可動指與可動指為白色,螯腳形狀如尖嘴鉗。
全年都可以看到弧邊招潮蟹,牠棲息在較為泥濘的泥灘與沼澤,多位於紅樹林附近,會築火山形或稱煙囪狀的洞口,生性較為隱密,揮動大螯的動作緩慢,爬行時亦步亦趨,遇有干擾時,會快速地奔回洞穴内躲藏。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臺中市海洋教育資源-系列影片】
強化本市教育人員對「永續海洋」主題的認識,並具體轉化為教學行動、鼓勵現場教師持續從事海洋教育之研發與教學,藉以提升學生親海、知海的素養。期望藉由這系列影片,帶領教育人員深入認識臺中市的海岸生態,不僅觀察到多樣的海洋生命與自然景觀,更能啟發他們在日後的教學中融入戶外教育。透過這樣的體驗,培養學生不僅親近海洋,還能深刻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進而成為未來守護海洋的核心力量。
本集內容以「海洋垃圾問題」、「防風林與農業」與「風力發電」的相關知識為主軸。主持人MINA姐姐與小佑弟弟首先介紹了海洋垃圾問題,強調其對海洋生態和人類生活的影響,並邀請達德能源環境教育中心工程師導覽,深入了解風力發電的原理與風車結構,強調其對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性,呼籲大家一起保護海洋和地球。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沙鹿區鹿峰國小 - 永續海洋~臺中市的海岸環境生態 EP1 尋找臺中瑰寶-大安水蓑衣

【臺中市海洋教育資源-系列影片】
期望藉由這系列影片,帶領教育人員深入認識臺中市的海岸生態,不僅觀察到多樣的海洋生命與自然景觀,更能啟發他們在日後的教學中融入戶外教育。透過這樣的體驗,培養學生不僅親近海洋,還能深刻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進而成為未來守護海洋的核心力量。

第一集影片透過尋找珍稀植物「大安水蓑衣」的旅程,沿途走訪大甲及大安的海岸地區,認識臺中的海岸環境特質,拜訪生活在海岸潮間帶的動植物,以及濱海地區的臺灣特有植物,並察覺濱海地區潛藏的生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