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

Taichung Outdoor and Marine Education Center


場域資源

基地遊學

戶外教育計畫

海洋教育計畫

登入系統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泰安鐵道文化園區

山區

泰安站設於兩山間的谷地,曾是臺灣縱貫線鐵路的最高點,因受路線縱坡限制,而建成入口在下月台在上的特殊車站設計,月臺上二棚的柱子皆用二十世紀初期出產的鐵軌製成,上面還清楚標示總督府鐵道部標誌及1905年出場的記號!並在1998年9月24日停駛後,臺中市政府將這裡定為古蹟,並做為鐵道文化園區,在停駛後,反而多了人潮,成了新的旅遊景點;月台上二棚的柱子皆用二十世紀初期出產的鐵軌製成,在停駛後,舊泰安車站也結束了從1908年起,近90年的服役工作。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山區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921地震教育園區」是全球難得一見的自然科學活教材,它完整地保存了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芮氏規模7.3的強烈地震後所造成的斷層錯動、校舍倒塌、河床隆起等地震遺址。全區所有建設於2007年9月完成,共有車籠埔斷層保留館、地震工程教育館、影像館、防災教育館及重建記錄館等展館。除了有遺址保存、自然科學、人文、歷史記錄等等不同面向展示,建築更是園區一大特色。 為展現斷層通過所塑造的特殊地景與校舍變化,園區巧妙地將展示館與原有建築融合,讓觀者能更直觀感受地層變動的力量。建築設計以「建築的針,縫合大地的裂縫」為意象,將看似斷裂的地貌透過空間整合重新連結,不僅突顯地震的地質意涵,也賦予園區深刻的人文與教育價值。全區建築利用視覺角度求取相對高層,並依斷層落差值求取安全退縮距離,因此建築原則隨斷層線走,再依地形地貌調整,自然形成獨立卻相互連結的空間,賦予觀者不同空間的體驗。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寶之林環保教育園區

中區

「寶之林」是全國第一個多功能環保教育園區,園區六大功能,一、家具再生、健診及販售中心;二、資源回收藝術創作展;三、資源回收教室;四、環保業務推廣及環境教育參訪觀摩;五、環保公園休閒遊憩;六、二手物品展售及家電診所等。園區從事家具再生、資源回收藝術創作,處處可見回收再利用之裝置藝術;園區設計了及環境教育導覽等多種教育活動,搭配綠草如茵草皮、兒童遊戲區、小水塘與多彩多姿之花圃,非常值得來此體驗與感受寶之林的魅力。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新田登山步道

山區

新田山登山步道位於聚興山,新田登山步道全長2.9公里,海拔介於279至500公尺之間,起點是新田登山步道停車場,走到終點聚興山三角點後,可沿環狀登山步道返回停車場。1063階的木棧階梯、賞鷹平台、觀景台等,沿路賞景休憩點多,是潭子與豐原地區民眾平日和假日休閒健行的好去處。

知名的1063階木棧階梯沿山坡而建,從步道口出發,沿途的相思樹、黑板樹、竹林等各式闊葉林樹種、蟲歌蟬鳴,還有多樣的蝴蝶。從登山口的停車場走到最高點的賞鷹平臺,單趟上山約20分鐘,若有更多時間,建議前往山稜線的眺望臺,一望無際的雲層薄紗。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臺中水源地

中區

臺中水道是台灣日治時期1914年興建的自來水供給設施,水源地位在當時臺中街東北側,給水區域約是臺中的範圍,其功能在1974年德基水庫完工後逐漸被取代,目前已停止供水(貯水塔目前改做辦公室和倉庫使用)。水塔本體為磚造之兩層建築,結構為四開間之高大拱廊,之後隨市區擴大及市民用水量的增加,逐年擴充設施。目前現況外觀部分已遭改變,仍留存之設施與建物主要包括第二集水井及貯水塔等。

國98年(2009),臺中市政府以上水塔為見證臺中市自來水事業的發展,為本市朝向現代化都市發展的重要指標,具重要歷史意義及保存價值,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大甲區德化國小 - 芋見幸福

大甲的氣候和土壤適合種植芋頭,所以大甲芋頭的品質優良,肉質細膩,香氣濃郁。但當地農業人口老化,荒土廢地漸增,孩子對於家鄉在地的產業逐漸疏遠。德化國小地處大甲區,因此致力以芋頭作為校本課程主軸,我們期待讓孩子以在地為本,創新教學法為輔,透過芋頭栽培、芋頭料理、芋頭文化等內涵,保存家鄉的意識,讓孩子對於產業未來有更多不同的看見和希望。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豐原區翁子國小 - 翁子國小_走讀公老坪

活動日期 2025 / 12 / 16 (二)

1.延伸學校課程與鄰近社區產業相結合,讓學生認識及發揚在地柑橘文化。
2.養成學生準備進行戶外課程之能力與態度。
3.發展以體驗、操作、解說設計為主的戶外教學模組,完整呈現戶外教學前中後課程,做為戶外教學的參考。
4.服務學習精神,形塑戶外教育學習價值,讓學生利用所學回饋社區,與世界展望會合作,彙整成果,送愛到國際。

時間 活動名稱 課程內容
09:00 ~ 09:30 整裝待發 集合分配路線
09:30 ~ 11:30 漫步在山林 公老坪沿線導覽解說暨闖關
11:30 ~ 13:00 午餐
13:00 ~ 15:00 採果樂 認識柑橘暨採果體驗
15:00 ~ 15:30 返校放學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北屯區文昌國小 - 海外遊踪覓奇趣

上午課程(校內)
09:30~10:10第一節:海洋藝品DIY-海洋風情果凍蠟。
10:30~11:10第二節:
 (一)海洋生物教室導覽。
 (二)低年級-天才小釣手;中年級-何處是我家;高年級螃蟹棋。
11:20~12:00第三節:
 (一)沙中尋寶。
 (二)AR海洋生物悠游趣。

下午課程(校外)13:00~15:00 (以下課程擇一)
課程一:寶熊漁樂碼頭海洋環境教育課程。(自費項目:門票含DIY$350)
課程二:臺中市立圖書館興安分館/北屯公園書香藝展健體課程。(免費參觀)
課程三:一德洋樓歷史建築懷舊課程。(免費參觀)
課程四:大振豐洋傘傘藝研創產業課程。(免費參觀,DIY需自費$350)
課程五:摘星山莊古蹟園林文化課程。(自費項目:門票$50~$100、DIY$100~$300)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南屯區黎明國小 - 「有魚有花還有草」永續環境體驗課程

1.水資源的各種問題已成為全球氣候危機的一大挑戰 。地 球的資源有限,而水的匱乏以及水體污染嚴重, 希望透過教育活動讓學生學習珍惜資源。
2.珍惜資源並善用資源,利用唾手可得的植物葉片,在手帕上製作植物染拓印裝飾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西區居仁國中 - 自然與人文的交響曲 --- 高美濕地

1.參觀「高美濕地」體驗國際級溼地生態系,了解聯合國「拉姆薩濕地公 約」的規範目的。
2.參觀「高美濕地」的地形地貌,了解形成原因與河口生態系的環境因子, 並學習水土保持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
3、參觀海岸風力發電機,了解季風及地形氣流的形成原因,並學習風力發電 機基本原理安排風車製作與彩繪風車藝術實作課程。
4.利用風力使彩繪風車快速轉動進行「視覺暫留」與「視覺疲勞」體驗。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天生藝術家:雙扇股窗蟹
體型迷你的雙扇股窗蟹,是沙灘上名副其實的藝術家。覓食時牠以洞口為中心,邊走邊用雙螯篩沙取食,再將篩完的沙粒「吐」出,整齊排列成放射狀圖案,因此又稱「噴沙蟹」、「搗米蟹」。這些沙丸如同沙灘上的煙火,轉眼間又被潮水沖走,消失無蹤~
雙扇股窗蟹背甲灰黑、與沙灘融為一體,雙螯與步足長節內外側各有一個卵形鼓膜,能在陸地上交換氣體,是牠呼吸的祕密武器。牠們喜歡群居,常在沙灘上集體覓食;雄蟹更會一邊吃、一邊揮舞雙螯,好似在表演,展現牠們獨特的存在感。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草澤隱者:台灣厚蟹
台灣厚蟹因為有厚實的甲殼,連同大螯也長得頗為寬厚而得名。身體的甲殼、步腳、螯腳皆為灰綠色澤,頭胸甲前緣的兩側具明顯的三裂齒,所以又稱三齒葦原蟹。
台灣厚蟹喜歡在紅樹林附近的泥灘、草澤中挖洞居住。常捕食同在泥灘棲息的萬歲大眼蟹,會將蟹體撕開再取食其肉。漲潮時會爬到紅樹林枝葉、石頭、堤岸上棲息,全年都看得到。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忠貞愛國:萬歲大眼蟹
萬歲大眼蟹有海婆仔、哨兵蟹等外號,牠的身體的姿態很扁平。甲殼和步腳呈灰褐色。兩螯腳同大,為黃白色澤,螯腳的掌節部份寬長,兩指節小巧而尖。嘴部的上緣白色,眼柄青色,相當醒目。
棲息於既濕又軟的泥質灘地,全年可以看到牠們密密麻麻的集中於灘面,畫面頗為壯觀,揮螯的動作是向兩側畫開再收攏,很像是國慶日參加遊行時,雙手高舉大聲喊「中華民國萬歲~」的模樣,因此得名。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草澤之王:隆背張口蟹
隆背張口蟹的頭胸甲接近圓形,頭胸甲表面密生絨毛,有明顯的酒精燈形紋路。額中有一深溝槽向後延伸,將額分兩葉。側緣連眼窩外齒共三齒,前二齒成板狀,末齒小而尖。有的個體全身呈鮮豔的紫色,關節處為紅色,極易辨識,但有些個體顏色偏黃,與台灣厚蟹非常接近~
隆背張口蟹平常冗居在河口附近的草澤周緣、田埂間、紅樹林沼澤及土堤邊,一整年都看得到。
隆背張口蟹有一種特異功能,就是吃飯後,不小心塞到牙縫時,會拿木麻黃的假莖來剔牙,保證你大開眼界,拍案叫絕!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溫和的小和尚:短指和尚蟹
有著圓球狀的頭胸甲,藍紫色的外表像極了和尚的光頭,因此得名「和尚蟹」。白色的細長步足與螯腳,在步足與甲殼的交接處閃現一抹艷紅,宛如戴著藍寶石戒指的優雅紳士,因而又有「海珍珠」的美稱。
短指和尚蟹的雙螯同為白色且大小一致,光看外觀無法分辨雌雄,必須打開腹蓋才能揭開牠們的秘密。每逢退潮時,牠們常常成群結隊在沙泥灘上覓食,隊形整齊、步伐一致,彷彿一支支軍隊正在行軍,因而又被暱稱為「兵蟹」。
這種小和尚多活動於河口灣區潮間帶的沙泥質混合灘地。牠們的甲殼是圓形的,所以與一般螃蟹不同,行走時不是橫著走,而是向前行,別具一格。受到驚嚇時,牠會機靈地傾斜身體,用旋轉的方式快速鑽入泥沙之中躲藏起來。除了在地表上覓食外,短指和尚蟹有時也會潛藏於沙地底下,只露出一雙螯,輕巧地取食地表土中的有機質。濾食後,留下的擬糞堆在地面,看起來就像地鼠挖掘地道一般,這種特別的進食方式,被稱為「隧道式攝食」。
然而,這位溫和的小和尚也經常成為海灘上其他生物的目標。在沙灘上,常可見和尚蟹的殘骸,牠們是鳥類與其他蟹類常見的捕食對象,是大自然食物鏈中不可忽略的一環。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變色龍:斯氏沙蟹
斯氏沙蟹是沙灘上的「變色龍」,體色變化多端,從土黃、灰褐、暗紅到鮮紅色都有。當牠受到驚嚇時,還能瞬間變色,彷彿幽靈般消失在沙中,因此又被稱為「鬼蟹」或「幽靈蟹」。牠的大眼睛像橢圓形火柴棒,靈活轉動,觀察周遭動靜;左右螯大小不一,是牠的代表特徵。
斯氏沙蟹住在中高潮線附近的沙灘,築洞而居。牠動作極快,奔跑如飛,因此有「沙馬仔」的俗名,是名符其實的短跑健將。在牠的洞口,常可見扇形沙堆與濾食留下的爪痕,幼蟹還會用擬糞偽裝洞口。牠是雜食性動物,不僅濾食沙中有機質,也會捕食招潮蟹與和尚蟹,甚至吃死屍,是維護沙灘清潔的重要角色。
在台灣的海山罟地區,退潮時成千上萬隻斯氏沙蟹現身覓食,體色鮮紅,像紅寶石灑滿沙灘,壯觀又夢幻。不過別搞錯了!牠和角眼沙蟹很像,記得看眼睛顏色:斯氏沙蟹是深咖啡近全黑,角眼沙蟹則是上下雙色。觀察力,是你找到牠的關鍵!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交通警察:清白招潮蟹
外號是白扇招潮蟹、夯白扇。牠的全身以白色為主,頭胸甲顏色會隨著環境改變,而有灰至黑色的網紋變化。雄蟹小螯一側的步腳內側呈紅色,大螯同側的步腳則還是白色。
牠們大量群棲在砂質較重的泥灘或紅樹林沼澤,相當容易辨認,洞口邊常會有覓食後遺留粒狀擬糞,全年都可以看得到。
清白招潮蟹揮螯的動作頻繁,好像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在忙著指揮交通。牠也是最不怕人的招潮蟹,只要稍有耐性等上幾分鐘,就會爬出動口在你的腳邊覓食、活動,而你就可以享受被螃蟹包圍的滋味喔!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火山勇士:弧邊招潮蟹
牠的特異功能是建築像火山、煙囪般的洞口。牠雌、雄蟹的甲殼、步腳以褐色調為主,頭胸甲常見深色的網狀花紋,變化極大。雄蟹大螯的掌節密布,疣狀顆粒呈橘紅色,不可動指與可動指為白色,螯腳形狀如尖嘴鉗。
全年都可以看到弧邊招潮蟹,牠棲息在較為泥濘的泥灘與沼澤,多位於紅樹林附近,會築火山形或稱煙囪狀的洞口,生性較為隱密,揮動大螯的動作緩慢,爬行時亦步亦趨,遇有干擾時,會快速地奔回洞穴内躲藏。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臺中市海洋教育資源-系列影片】
強化本市教育人員對「永續海洋」主題的認識,並具體轉化為教學行動、鼓勵現場教師持續從事海洋教育之研發與教學,藉以提升學生親海、知海的素養。期望藉由這系列影片,帶領教育人員深入認識臺中市的海岸生態,不僅觀察到多樣的海洋生命與自然景觀,更能啟發他們在日後的教學中融入戶外教育。透過這樣的體驗,培養學生不僅親近海洋,還能深刻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進而成為未來守護海洋的核心力量。
本集內容以「海洋垃圾問題」、「防風林與農業」與「風力發電」的相關知識為主軸。主持人MINA姐姐與小佑弟弟首先介紹了海洋垃圾問題,強調其對海洋生態和人類生活的影響,並邀請達德能源環境教育中心工程師導覽,深入了解風力發電的原理與風車結構,強調其對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性,呼籲大家一起保護海洋和地球。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沙鹿區鹿峰國小 - 永續海洋~臺中市的海岸環境生態 EP1 尋找臺中瑰寶-大安水蓑衣

【臺中市海洋教育資源-系列影片】
期望藉由這系列影片,帶領教育人員深入認識臺中市的海岸生態,不僅觀察到多樣的海洋生命與自然景觀,更能啟發他們在日後的教學中融入戶外教育。透過這樣的體驗,培養學生不僅親近海洋,還能深刻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進而成為未來守護海洋的核心力量。

第一集影片透過尋找珍稀植物「大安水蓑衣」的旅程,沿途走訪大甲及大安的海岸地區,認識臺中的海岸環境特質,拜訪生活在海岸潮間帶的動植物,以及濱海地區的臺灣特有植物,並察覺濱海地區潛藏的生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