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

Taichung Outdoor and Marine Education Center


場域資源

基地遊學

戶外教育計畫

海洋教育計畫

登入系統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摘星山莊

山區

摘星山莊,位在臺中潭子區、潭雅神自行車道旁,又稱潭子林宅,占地約兩千餘坪,由清召勇將軍林其中建於同治10年(西元1871年),至光緒5年(西元1879年),耗時九年才完工,迄今已超過百年歷史,是一座兩進多護龍的四合院傳統建築,特別在浮雕、交趾陶、裝飾彩繪以及結構上,都有相當精緻的表現,享有「臺灣十大民宅之首」美譽,遂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入內需預約申請導覽。
引自臺中觀光旅遊網https://travel.taichung.gov.tw/zh-tw/attractions/intro/834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潭水亭

山區

潭子舊稱潭仔墘,早年在此有兩處深潭,以位於潭邊得名。這兩個深潭之一,就在潭水亭西南方。相傳清朝乾隆年間,有形似觀音的樹根木塊(尊為木根觀音),隨水漂流至潭仔墘,夜間發光顯現神蹟,居民就在潭邊建石頭小廟供奉,嘉慶六年(1801)再擴建為「潭水亭」。後來因水災等緣故,潭水亭迭經整建,終於形成現今的面貌,其中最特別的是「廟中有廟」的奇觀。昔日深潭早因開發而填平,潭水亭卻歷經200餘年,成為潭子居民的信仰中心。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臺中水源地

中區

臺中水道是台灣日治時期1914年興建的自來水供給設施,水源地位在當時臺中街東北側,給水區域約是臺中的範圍,其功能在1974年德基水庫完工後逐漸被取代,目前已停止供水(貯水塔目前改做辦公室和倉庫使用)。水塔本體為磚造之兩層建築,結構為四開間之高大拱廊,之後隨市區擴大及市民用水量的增加,逐年擴充設施。目前現況外觀部分已遭改變,仍留存之設施與建物主要包括第二集水井及貯水塔等。

國98年(2009),臺中市政府以上水塔為見證臺中市自來水事業的發展,為本市朝向現代化都市發展的重要指標,具重要歷史意義及保存價值,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新社百菇莊

山區

新社花海向來是每年秋天的重頭戲,蜿蜒道路往來車輛不斷的路旁竟出現巨大香菇,如同繁殖季節不時散發如同孢子般的泡泡,這就是「百菇莊」讓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而如同日本驛站式的設計,則令人想忍不住想駐足一探究竟。一走進其中,人來人往好不熱鬧,許多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到菇寮採菇,手提竹藍到裡頭採菇,此起彼落的笑聲,大人小孩都玩得不亦樂乎。

香菇雖為食物鏈底層的分解者,卻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強大能量。百菇莊菇寮太空包耕種香菇,共有多達13種菇類,包含香菇、柳松菇、杏鮑菇、秀珍菇、木耳、靈芝等,讓大小朋友透過菇類外型認識品種間的差異,進行香菇的生態教育。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大甲稻米產業文化館

海區

    大甲稻米產業文化館主要是以記錄稻米耕作的發展過程為主,並展現農業對於臺灣的歷史貢獻及重要性。館內設有水田生態、稻米分佈、稻草文化、廿四節氣、米食文化、百年糧政、農具體驗展示、視聽室及電腦測驗等區,參觀者可於此體驗多種的學習樂趣。

    文化館內的景觀設計全是仿照農村田園的生態形勢,生動呈現出臺灣本土及世界各地有關稻米作物的分佈所在,及從種植到收成的景況,在這裡可更進一步了解有關於稻米文化的相關知識。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和平區平等國小 - 鮭趣來溪-櫻花鉤吻鮭的生命旅程

時間 活動名稱 課程內容 備註(注意事項)
08:00~08:30 小櫻與環山泰雅人 了解櫻花鉤吻鮭與環山部落泰雅族的關係 於平等國小
進行
08:30~12:00 鮭趣來溪(一) 前往雪霸國家公園武陵管理站轄下之七家灣溪畔,
認識溪流生態與櫻花鉤
吻鮭的生活環境。 平等國小至武
陵路程約30分

12:00~13:00 午休時間 用餐及休息
13:00~16:00 鮭趣來溪(二) 至雪霸國家公園櫻花鉤吻鮭復育中心,由雪霸解說
員與學生分組進行導覽
解說,並讓交流學生嘗
試練習解說。
16:00 賦鮭 返抵平等國小 住宿安排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北區五權國中 - 足球小英雄

由教練解說足球的規則,建立先備知識。接下來由教練帶領練習,最後與足球隊員進行友誼練習賽。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沙鹿區鹿峰國小 - 泉湧大地 衣的故鄉

【泉湧大地】
鹿峰國民小學位於臺中市沙鹿區鯉魚山的山腳下,學區裡、校園中,佈滿多處天然湧泉。泉水終年源源不絕泉湧而出。為使這天賜的珍貴資源可以滋長這一片土地,我們建構了一片永續的校園生態環境與教學課程。
  
【衣的故鄉】
鹿峰國民小學位於臺中市沙鹿區丹聯成衣商圈,商圈裡成衣的各階段的加工程製作廠商及批發買賣商店林立。我們也因應"衣的故鄉"這一在地特色規劃各式各樣的創作學習課程。

《課程規劃》
時間:09:00~12:00,約3小時
課程:可依學生年段及需求,客制化安排
午餐:依需求提供
教材:提供每生一份創作材料
人數:上限30人
可提供接送遊覽車
可代為安排下午課程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北區立人國小 - 足球體驗趣&樂活運動攀爬樂

時間 活動名稱 課程內容 備註(注意事項)
8:30-10:00 足歡喜~足球體驗趣
1.動一動暖身操
2.足球基礎動作結合遊戲
3.體驗踢球樂趣

10:30-11:50 玉山我來了~樂活運動攀爬樂
1.攀岩小技巧說明及教學
2.攀岩體驗活動
3.攀岩牆平衡木等多元活動

11:50-13:00 午餐時間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北區篤行國小 - 池畔楊柳起 篤行舞禪意

1.走訪楊柳池畔、校園導覽等環境教育相關初階課程。
2.欣賞篤行民族舞蹈演出,並與本校學生互動體驗。
3.模仿自然界的動植物,表演即興 創作,呈現感受身體韻律之美。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天生藝術家:雙扇股窗蟹
體型迷你的雙扇股窗蟹,是沙灘上名副其實的藝術家。覓食時牠以洞口為中心,邊走邊用雙螯篩沙取食,再將篩完的沙粒「吐」出,整齊排列成放射狀圖案,因此又稱「噴沙蟹」、「搗米蟹」。這些沙丸如同沙灘上的煙火,轉眼間又被潮水沖走,消失無蹤~
雙扇股窗蟹背甲灰黑、與沙灘融為一體,雙螯與步足長節內外側各有一個卵形鼓膜,能在陸地上交換氣體,是牠呼吸的祕密武器。牠們喜歡群居,常在沙灘上集體覓食;雄蟹更會一邊吃、一邊揮舞雙螯,好似在表演,展現牠們獨特的存在感。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草澤隱者:台灣厚蟹
台灣厚蟹因為有厚實的甲殼,連同大螯也長得頗為寬厚而得名。身體的甲殼、步腳、螯腳皆為灰綠色澤,頭胸甲前緣的兩側具明顯的三裂齒,所以又稱三齒葦原蟹。
台灣厚蟹喜歡在紅樹林附近的泥灘、草澤中挖洞居住。常捕食同在泥灘棲息的萬歲大眼蟹,會將蟹體撕開再取食其肉。漲潮時會爬到紅樹林枝葉、石頭、堤岸上棲息,全年都看得到。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忠貞愛國:萬歲大眼蟹
萬歲大眼蟹有海婆仔、哨兵蟹等外號,牠的身體的姿態很扁平。甲殼和步腳呈灰褐色。兩螯腳同大,為黃白色澤,螯腳的掌節部份寬長,兩指節小巧而尖。嘴部的上緣白色,眼柄青色,相當醒目。
棲息於既濕又軟的泥質灘地,全年可以看到牠們密密麻麻的集中於灘面,畫面頗為壯觀,揮螯的動作是向兩側畫開再收攏,很像是國慶日參加遊行時,雙手高舉大聲喊「中華民國萬歲~」的模樣,因此得名。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草澤之王:隆背張口蟹
隆背張口蟹的頭胸甲接近圓形,頭胸甲表面密生絨毛,有明顯的酒精燈形紋路。額中有一深溝槽向後延伸,將額分兩葉。側緣連眼窩外齒共三齒,前二齒成板狀,末齒小而尖。有的個體全身呈鮮豔的紫色,關節處為紅色,極易辨識,但有些個體顏色偏黃,與台灣厚蟹非常接近~
隆背張口蟹平常冗居在河口附近的草澤周緣、田埂間、紅樹林沼澤及土堤邊,一整年都看得到。
隆背張口蟹有一種特異功能,就是吃飯後,不小心塞到牙縫時,會拿木麻黃的假莖來剔牙,保證你大開眼界,拍案叫絕!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溫和的小和尚:短指和尚蟹
有著圓球狀的頭胸甲,藍紫色的外表像極了和尚的光頭,因此得名「和尚蟹」。白色的細長步足與螯腳,在步足與甲殼的交接處閃現一抹艷紅,宛如戴著藍寶石戒指的優雅紳士,因而又有「海珍珠」的美稱。
短指和尚蟹的雙螯同為白色且大小一致,光看外觀無法分辨雌雄,必須打開腹蓋才能揭開牠們的秘密。每逢退潮時,牠們常常成群結隊在沙泥灘上覓食,隊形整齊、步伐一致,彷彿一支支軍隊正在行軍,因而又被暱稱為「兵蟹」。
這種小和尚多活動於河口灣區潮間帶的沙泥質混合灘地。牠們的甲殼是圓形的,所以與一般螃蟹不同,行走時不是橫著走,而是向前行,別具一格。受到驚嚇時,牠會機靈地傾斜身體,用旋轉的方式快速鑽入泥沙之中躲藏起來。除了在地表上覓食外,短指和尚蟹有時也會潛藏於沙地底下,只露出一雙螯,輕巧地取食地表土中的有機質。濾食後,留下的擬糞堆在地面,看起來就像地鼠挖掘地道一般,這種特別的進食方式,被稱為「隧道式攝食」。
然而,這位溫和的小和尚也經常成為海灘上其他生物的目標。在沙灘上,常可見和尚蟹的殘骸,牠們是鳥類與其他蟹類常見的捕食對象,是大自然食物鏈中不可忽略的一環。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變色龍:斯氏沙蟹
斯氏沙蟹是沙灘上的「變色龍」,體色變化多端,從土黃、灰褐、暗紅到鮮紅色都有。當牠受到驚嚇時,還能瞬間變色,彷彿幽靈般消失在沙中,因此又被稱為「鬼蟹」或「幽靈蟹」。牠的大眼睛像橢圓形火柴棒,靈活轉動,觀察周遭動靜;左右螯大小不一,是牠的代表特徵。
斯氏沙蟹住在中高潮線附近的沙灘,築洞而居。牠動作極快,奔跑如飛,因此有「沙馬仔」的俗名,是名符其實的短跑健將。在牠的洞口,常可見扇形沙堆與濾食留下的爪痕,幼蟹還會用擬糞偽裝洞口。牠是雜食性動物,不僅濾食沙中有機質,也會捕食招潮蟹與和尚蟹,甚至吃死屍,是維護沙灘清潔的重要角色。
在台灣的海山罟地區,退潮時成千上萬隻斯氏沙蟹現身覓食,體色鮮紅,像紅寶石灑滿沙灘,壯觀又夢幻。不過別搞錯了!牠和角眼沙蟹很像,記得看眼睛顏色:斯氏沙蟹是深咖啡近全黑,角眼沙蟹則是上下雙色。觀察力,是你找到牠的關鍵!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交通警察:清白招潮蟹
外號是白扇招潮蟹、夯白扇。牠的全身以白色為主,頭胸甲顏色會隨著環境改變,而有灰至黑色的網紋變化。雄蟹小螯一側的步腳內側呈紅色,大螯同側的步腳則還是白色。
牠們大量群棲在砂質較重的泥灘或紅樹林沼澤,相當容易辨認,洞口邊常會有覓食後遺留粒狀擬糞,全年都可以看得到。
清白招潮蟹揮螯的動作頻繁,好像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在忙著指揮交通。牠也是最不怕人的招潮蟹,只要稍有耐性等上幾分鐘,就會爬出動口在你的腳邊覓食、活動,而你就可以享受被螃蟹包圍的滋味喔!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火山勇士:弧邊招潮蟹
牠的特異功能是建築像火山、煙囪般的洞口。牠雌、雄蟹的甲殼、步腳以褐色調為主,頭胸甲常見深色的網狀花紋,變化極大。雄蟹大螯的掌節密布,疣狀顆粒呈橘紅色,不可動指與可動指為白色,螯腳形狀如尖嘴鉗。
全年都可以看到弧邊招潮蟹,牠棲息在較為泥濘的泥灘與沼澤,多位於紅樹林附近,會築火山形或稱煙囪狀的洞口,生性較為隱密,揮動大螯的動作緩慢,爬行時亦步亦趨,遇有干擾時,會快速地奔回洞穴内躲藏。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臺中市海洋教育資源-系列影片】
強化本市教育人員對「永續海洋」主題的認識,並具體轉化為教學行動、鼓勵現場教師持續從事海洋教育之研發與教學,藉以提升學生親海、知海的素養。期望藉由這系列影片,帶領教育人員深入認識臺中市的海岸生態,不僅觀察到多樣的海洋生命與自然景觀,更能啟發他們在日後的教學中融入戶外教育。透過這樣的體驗,培養學生不僅親近海洋,還能深刻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進而成為未來守護海洋的核心力量。
本集內容以「海洋垃圾問題」、「防風林與農業」與「風力發電」的相關知識為主軸。主持人MINA姐姐與小佑弟弟首先介紹了海洋垃圾問題,強調其對海洋生態和人類生活的影響,並邀請達德能源環境教育中心工程師導覽,深入了解風力發電的原理與風車結構,強調其對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性,呼籲大家一起保護海洋和地球。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沙鹿區鹿峰國小 - 永續海洋~臺中市的海岸環境生態 EP1 尋找臺中瑰寶-大安水蓑衣

【臺中市海洋教育資源-系列影片】
期望藉由這系列影片,帶領教育人員深入認識臺中市的海岸生態,不僅觀察到多樣的海洋生命與自然景觀,更能啟發他們在日後的教學中融入戶外教育。透過這樣的體驗,培養學生不僅親近海洋,還能深刻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進而成為未來守護海洋的核心力量。

第一集影片透過尋找珍稀植物「大安水蓑衣」的旅程,沿途走訪大甲及大安的海岸地區,認識臺中的海岸環境特質,拜訪生活在海岸潮間帶的動植物,以及濱海地區的臺灣特有植物,並察覺濱海地區潛藏的生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