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
山區

No.001
臺灣菇類文化暨農村文物館
開幕於1998年12月25日,位於霧峰區農會大樓六樓,佔地400坪,是全世界「唯二」全省首座之菇類主題博物館(另一處在荷蘭),其對全世界菇類(尤其台灣)作詳盡的介紹,是一處充實菇蕈常識的珍貴寶地。提起台灣菇業發展史,不能不提及霧峰區菇業發展。 自從1953年第一顆台灣洋菇成功栽培出現於台灣省農業試驗所時,霧峰區便從50年代開始,在本省從事菇類經濟生產中獨占鰲頭,這除歸功於霧峰區適宜菇蕈生長的氣候,農民們勤奮的栽培工作亦功不可沒,再加上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省農會等政府機關輔導相助,使得霧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菇類王國」。

No.002
東勢公學校宿舍
日治之初,明治31年(1898)即設立「臺中國語傳習所東勢角分校場」,作為東勢地區日語教學機構,然而不久即改制為「東勢角公學校」,後配合地方行政區劃變革,於大正10年(1921)更名為「東勢公學校」,昭和13年(1938)時遷校至現址;戰後(1945~),於民國57年(1968)配合「九年國教」改稱東勢國民小學迄今。本宿舍為東勢公學校於昭和11-13年(1936-1938)興建新校舍時所建,作為教職員宿舍,原共有5棟建築,民國94年(2005)因火災而焚毀2棟。

No.003
梨之鄉休閒農業區
梨之鄉休閒農業區位於東勢區東邊,延著中嵙溪而上,自東崎路三段至東崎路四段,較有開發區域為東崎路三段688巷,由東勢區農會推動整合園區軟、硬體規劃,包含梨文化館、開放採果、咖啡及蘭花生產、登山步道、特殊景觀、自然森林生態、陶藝木雕漆藝工程等。4月時有螢火蟲季、7月時有梨產業文化季、9月有舉辦健行活動、12月則有落羽松,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活動可以參與,適合作為戶外教學場域。

No.004
天梯步道
名為天梯,意指山勢陡峻,有上天取經步道之涵義,他是一個迴圈,不需來回走,也因為是一個迴圈,也有人說這是向上天取經的過程,走過一個輪迴,而在軟埤坑這裡,也會有假日農夫市集,鄰近其他景點還有玉清宮、天公廟、靈石親水公園、茄苳伯公、琉璃光寺等。
來到天梯步道,建議行程可將軟埤坑農業區納入考量,不只有自然環境,還有東勢農特產園區,另外,軟埤坑園區內的住宿和用餐地點不多,建議於附近的東勢、新社先用餐後再進入園區,而在每年的4、5月份,相當適合賞螢。

No.005
軟埤坑休閒農業區
軟埤坑休閒農業區榮獲107年和110年休閒農業區評鑑模範獎的殊榮,地處入口是天公廟後方則是最受人喜愛的天梯健康步道;往區內走還有觀光農園可預約採果體驗、到薯良驛站做植物染,還有附近的親水公園,很適合家庭憩水遊樂。每年春天在螢火蟲復育區可賞螢。區內長年水量豐沛,供應溪岸的農業用水,溪中生態豐富魚蝦成群,自然環境佳而成為動植物的天堂,也是螢火蟲的棲地。

No.006
后豐鐵馬道
「后豐鐵馬道」路段由原來的臺鐵舊山線整建,沿途景觀多樣化,除了青翠田園與寧靜的鄉村景緻外,還有雄偉壯觀的花梁鋼橋,橫跨在大甲溪寬廣的溪谷上。后豐鐵馬道招牌「花梁鋼橋」建於日治時代(明治41年) 1908年完工,其下部結構是混凝土砌塊石沉箱,橋座是磚角石構成,為罕見之交通工藝品。站在遠處觀望,立即能感受到它的氣勢雄偉。「花梁鋼橋」亦處臺鐵舊山線最南端的景點,全長382公尺,每兩個橋墩上都有一組俗稱花梁的鋼製桁架,為結合力與美的工程作品。

No.007
東勢林場遊樂區
位於臺中市東勢區,面積200餘公頃,隸屬彰化縣農會,海拔500-700公尺之間,四季景觀分明,三面環山,一邊臨水,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形勢,場內有設備完善的渡假小木屋、兒童遊樂場、露營烤肉區、會議室、全臺第一條森林浴健康步道、農特產展售中心等,極適合全家旅遊、公司團體講習練習。近年來,東勢林場一直美化環境,一年四季都有觀賞不盡的花花世界,其中以元月的梅花,1-3月的櫻花、杜鵑花,4-5月的油桐花、11-1月的楓紅季節最為出色,因此有「中部陽明山」之美譽,另外林場更建立了全臺最有名的螢火蟲觀賞處,3-9月的季節都可以看到螢火蟲的蹤跡,林場內並設有解說員,民眾可以多加利用。

No.008
東豐自行車綠廊
舊東勢至豐原間的廢棄鐵道改建而成,全長約12公里,是全臺灣第一條由廢棄鐵道改建而成的自行車專用道。沿線風光明媚,仍保留多處車站和月台。教學活動:除可體驗山城地區鐵道文化外,由於鐵道途經九二一地震重災區,可進行防災機會教育。

No.009
臺灣氣球博物館
台灣氣球博物館位於臺中市神岡區,館外有大倫氣球吉祥物「波波兔」的身影和利用氣球做成貴賓狗的巨大模型供遊客合照,館內設置博物館區、DIY教室、貴賓招待室、氣球商店。「博物館」則是由舊廠房改建而成,內部陳設有阿公級機器及新世代的數位播放設備,以圖文方式介紹氣球製造過程、公司歷史沿革及原料「橡膠」採集過程。台灣氣球博物館提供了多種的DIY活動,可透過拼湊與手摺,讓氣球變身為花朵、婚禮、聖誕老人等等極富趣味的可愛形狀,氣球商店則販售各式各樣可愛的氣球。台灣氣球博物館不定期舉辦大型活動,館外亦設有攀岩場地,供大朋友小朋友來挑戰。

No.010
豐原中正公園
歷經921大地震,超過40年歷史的豐原中正公園,在台中美樂地計畫的推動下華麗轉身,以在地「糕餅」文化及公園內豐富的「蝴蝶生態」為意象,打造獨特的繭型溜滑梯與休憩設施,搶眼吸睛。「煥然一新!」市長盧秀燕出席祈福典禮時指出,豐原區中正公園為台中市最具指標性的大公園,提供當地民眾更佳的休閒運動場域。
以景觀設計手法將既有設施及環境重新塑造,賦予公園具有無障礙、親子同樂與歷史教育意義的共融環境,讓市民擁有「自然、多元、包容」空間。新設多種形式的鞦韆,包含鳥巢式、一般型、尿布型等鞦韆,周邊搭配糕餅意象的座椅,同時優化舊有水源設施,將澄泥池轉變變成攀爬區,提供13歲以上青少年自我挑戰及活動。透過最小的地形改變創造出多元、有趣公園與遊戲場,建構友善、共融、安全、教育環境。

No.011
廟東夜市
「慈濟宮」廟會活動吸引眾多人潮,攤販也隨著人潮越聚越多,久而久之,便慢慢形成了夜市規模。當時的攤販大多環聚在「慈濟宮」的周圍與廣場中營業,後來「慈濟宮」利用擴建機會,將攤販予以規劃,隨後政府更將小吃街的規模擴大,召集更多餐飲業者加入經營,於是形成今日的「豐原廟東夜市」。豐原廟東夜市在網路上頗有具盛名,許多老店林立於此。這裡的三大必吃的美食有排骨麵、鳳梨冰與蚵仔煎。

No.012
公老坪會館農場
公老坪農場會館,位於台中豐原市郊,提供公司團體社團活動,場地租借、教育訓練、會議場地、教學研習、無人機教學和無人機練飛場域及渡假休閒為主。綠樹環繞,恬靜清幽,離塵舒適的好地方。優越的地理條件,10分鐘車程進豐原鬧區;國道四號豐原交流道下10分鐘車程到會館,路況佳,沿路寬敞雙向通車,場內備有免費停車。配合農場活動可搭配季節採果、DIY手作及烤肉等活動。設備完善有中、西式美食餐廳、便利店、住宿,大草坪廣場,旱溪步道、戶外庭園區、停車場等。

No.013
豐原漆藝館
漆藝館是臺灣首座公立的漆藝展覽館,臺灣的漆藝發展可溯源至日治時代,當時臺中市內由於有大雪山及八仙山兩座林場,提供漆器工藝所需的材料,加上日人在中部地 區有計劃的培植漆藝業,因此造就不少漆工人才,地利加上人和,促使臺中市漆器業的蓬勃發展。
時至今日,隨著產業全球化與製造重心轉移,豐原漆藝也從量產走向精緻工藝轉型之路,持續傳承創新精神,因此漆藝館的設置代表的是漆藝創新與再生的火車頭,漆藝館設於風光優美的中正公園內,一樓為展示場和操作工作室,展出內容包括漆器工藝的史料和知名藝師的作品等。二樓主要為地方文化產業展覽室和研習教室,這也是館方為了支援傳承技藝教學研習活動的地方,所以漆藝館不僅是有靜態的展覽,更兼具教育、產業、文化、休閒等功能的知性空間。

No.014
銀樺自然工坊
動手做自然風的DIY創作:果實、葉子、樹枝、木塊,在自然素材之中往往可以挖掘出令人驚喜的造型元素,讓人驚嘆原來大自然就是最有創意的設計師!運用隨手可得的素材、巧思加上環保概念,Step by step進入自然創作的有趣世界,找回那一份與自然互動的喜悅。
曾經擔任外商企業會計主管多年,卻在接觸了荒野保護協會的課程之後,一頭栽進植物的世界,還多了一個自然名「銀樺」。由於對果實種子的熱情、激情,加上天生的藝術巧手,讓上班族鄭一帆變成了自然手作達人「銀樺老師」,專業豐富的植物生態知識與充滿巧思的創作成果,邀請您一同參與一場令人驚豔的自然手作之旅。

No.015
新社百菇莊
新社花海向來是每年秋天的重頭戲,蜿蜒道路往來車輛不斷的路旁竟出現巨大香菇,如同繁殖季節不時散發如同孢子般的泡泡,這就是「百菇莊」讓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而如同日本驛站式的設計,則令人想忍不住想駐足一探究竟。一走進其中,人來人往好不熱鬧,許多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到菇寮採菇,手提竹藍到裡頭採菇,此起彼落的笑聲,大人小孩都玩得不亦樂乎。
香菇雖為食物鏈底層的分解者,卻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強大能量。百菇莊菇寮太空包耕種香菇,共有多達13種菇類,包含香菇、柳松菇、杏鮑菇、秀珍菇、木耳、靈芝等,讓大小朋友透過菇類外型認識品種間的差異,進行香菇的生態教育。

No.016
馬力埔休閒農業區
馬力埔休閒農業區榮獲110年休閒農業區評鑑茁壯獎殊榮,內有豐富水果和花卉,結合花海發展在地農特產品及採果採菇賞花多樣體驗、原生植物、溼地生態解說,讓新社花海的美麗感性和知性兼具,區內更有具歷史意義的古厝,老厝中有豬寮、古井、大灶等、馬力埔彩繪小徑、導覽解說及水頭水尾古樹,為超過400年2棵老樟樹,歷史人文與自然生態展現現代農村美感,週邊亦有休閒旅遊設施與景點,包括休閒農場、觀光休閒果園、特色美食。每年結合新社花海節,展售臺中市休閒農業區農特產品及體驗遊程,宣傳本市休閒農業旅遊景點與特色,吸引遊客造訪。

No.017
七分窯
七分窯,是新社區崑山村中一處推廣水墨畫、陶瓷刻畫藝術的地方,也是台灣陶瓷刻畫學會會址,想嘗試捏陶、拉坯或陶刻,在這裡可以一次滿足。窯名「七分」,三分那裡去?主人張笠夫、李春美夫婦說:「震災前是醉了,但災後卻碎了。」不過,震災雖然震毀了作品,卻震不掉兩人對藝術創作與推展的執著,走出震災陰霾,從零開始,重新創作出一件件象徵希望的陶藝作品。九二一震災幾乎毀了「七分窯」多年來的收藏與創作,心疼無濟於事,張笠夫、李春美夫妻與台灣陶瓷刻畫學會的會員,災後十天就一邊整理受創的場地、一邊動手創作陶刻,成為災區重建藝術創作的範例。

No.018
昇和香菇農園
從事香菇種植已經有14年經驗的園長,在政府推動休閒農業產業的帶動下,也從傳統的香菇種植,轉型成為觀光農場。來到這裡不只是有新鮮的香菇可以品嚐,園長也會詳細介紹香菇的種類以及成長的過程,也會帶領民眾參觀香菇園,讓來到這裡的遊客,不只是有美味新鮮的香菇可以品嚐,也能夠瞭解香菇的種植過程。

No.019
抽藤坑休閒農業區
抽藤坑休閒農業區榮獲107年和110年休閒農業區評鑑茁壯獎的殊榮,因地處山林間除山區常見昆蟲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昆蟲明星為螢火蟲。近年本區大力的推行螢火蟲復育,成為本區最優質的生態資源。由於抽藤坑及暗影坑溪水源注入,山區原始林木保存完整,自然生態豐富,在每年的4月間是螢火蟲盛產的季節,彷如星光般迷人,是區內的生態旅遊特色之一,更有親水公園戲水消暑、觀察生態夜間螢火蟲、果園採果品嚐新鮮水果、農夫市集採買伴手禮、暗影山步道登高俯瞰山林美景,隱身在山林小巷,在不同季節分別有金針花、螢火蟲等自然生態妝點,如同夢幻世外桃源。

No.020
龜殼生態公園
現代人講求生活品質,除了平日忙碌的工作,周末假日常常前往公園透透氣,偷得浮生半日閒;有家庭的民眾,更是將公園視為帶孩子休閒玩耍的遊樂聖地。 臺中市大安區龜殼公園本是一處晦暗久置,因為缺乏管理成了髒亂的地方,經過臺中市政府半年來的重建整治,如今重新蛻變,成了美輪美奐的公園綠地。占地六公頃的龜殼公園,將原先優養化的淤塞水池疏導,注入活水,打造成生意盎然的生態池。景觀步道在公園裡頭,讓民眾能更近距離的觀察豐富的濱海生態。
No.021
921地震教育園區
園區內藉由切過校園及運動場的車籠埔斷層、損毀教室等921地震遺址的保存,透過多面向的展示和教育活動,希望師生能從認識地震的自然現象開始,進而瞭解大自然的力量造成的災害,而後能建立正確的防災觀念。園區內的展示場館包含:典藏活動斷層紀錄的「車籠埔斷層保存館」、見證921地震的「地震工程教育館」、感受地震震撼的「影像館」、防患於未然的「防災教育館」、見證臺灣人民患難真情及生命力的「重建記錄館」等。

No.022
武陵農場 - 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
鮭魚生態中心展示槽整修以「模擬自然溪流生態」為主要設計概念,於不同水深的展示槽,調整水流大小,再利用倒木、石頭擺放堆疊,營造出瀑布、深潭、淺瀨、緩流等溪流地形;並於岸邊栽種七家灣溪原生植物,如冷水麻、苔癬等。展示槽高度模擬七家灣溪溪流原始生態,讓遊客在展示館內也能彷彿行進於七家灣溪溪畔邊。
生態中心內最引人入勝的是可以近距離欣賞國寶魚在水中悠游的樣態。整修後的展示槽,設計成能平視和俯視觀賞的兩個角度,平視時可觀察到鮭魚體側8到12個橢圓形斑點、吻部鉤吻狀等形態特徵;俯視時如同漫步於溪流邊,感受鮭魚逆流而上的生命力,讓遊客可透過多樣的視角觀察臺灣的國寶魚。。展示館內即可觀賞國寶魚實境秀。

No.023
松鶴部落-檜木屋
松鶴以前又稱「古拉斯」、「久良栖」部落,早期為泰雅族原住民聚落,「德芙蘭」是松鶴泰雅族人之地名,意為水源豐沛土地肥沃、適合人居住的地方,光復後因大甲溪常見很多白鷺鷥在覓食,遠望有如白鶴在飛舞,故更名為「松鶴」。座落於大甲溪畔的松鶴社區,屬於河階地形,目前村落內有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籍等多元族群居住,松鶴社區林場巷有一整排檜木板屋(林務局員工宿舍)是日據時代臺灣三大林場之一的「八仙山」林場,保持最完整的歷史見證。
現在來到松鶴,貫穿部落的「林場巷」其實便是從前的森林鐵道,而昔日的宿舍區保存尚稱完整,是松鶴部落的文化遊覽重點。遊客來到依然能見到日式拉門、觀景廊道,還有屋內的榻榻米甚至是早官式建築,這裡活像是日本歷史老街,歲月淹沒許多事物,卻也保留許多古蹟。

No.024
石岡水壩
石岡壩係位於大甲溪最下游堰壩,肩負著大台中地區民生用水之重責。民國43年,由經濟部會同有關單位組成「大甲溪計畫委員會」,開始推動灌溉、發電、防洪等多目標開發。民國88年9月21日發生集集大地震,石岡壩附近受地形隆起及偏移情形,震後石岡壩部分設施受地形影響而產生損壞,對引水與蓄水功能造成挑戰,經政府單位積極搶修與規劃修復工程,成功恢復供水穩定,也為石岡壩注入新的生命力。不論遠看或近看皆是壯觀與宏偉,水壩上游攔水成為一個大湖,每當豐水時節,兩岸青山綠水,相連環抱,甚是迷人,下游則礫石成堆風光秀麗。

No.025
情人木橋
情人木橋位於食水嵙溪上,長40公尺寬3.5公尺的木橋,全橋沒有橋墩支撐,台灣第一次引進木橋建設技術,可防七級以上強震,更是遠東地區跨距最長的景觀木橋。此外,石岡鄉農會還在此處建設全國最大的水車、河岸景觀臺、小花園,並有民間經營的向日葵花園及牛車遊園服務。園區旁還有挑物古道,步道經好漢坡、五福臨門神木等景點,並經由金星村石忠宮前下山,繞回園區內,行程約一個半小時。

No.026
沙連墩戶外冒險學校
多樣化的戶外活動體驗場地,攀樹、攀繩、野營、土窯等戶外活動場地應有盡有,該公司規劃多樣化課程,活用場地,是名副其實的戶外冒險學校。

No.027
土牛客家文化園區
石岡土牛客家文化館,係由深具大埔客家特色的土牛村劉屋老夥房重建而成。劉屋老夥房是山城客家墾拓史上的重要象徵,因九二一大地震而全倒,在熱心的劉家族親及在地工作團隊多方奔走下,歷經六年時光,終於仿原貌重建成為土牛客家文化館。
成立要旨首在推動客家生活文化的傳承。園區同時也是劉家子孫日常生活的範疇,以及進行祭典儀式和生命禮俗的場所。除了靜態的展示品之外,訪客也能實際參與真實的客家生活儀典,感受鮮活生動的客家文化。

No.028
合歡山東峰步道
合歡山東峰東面坡較緩,早期曾被用來作為滑雪訓練場,還建有滑雪纜車,但如今已廢棄。滑雪纜車旁的松雪樓最早是1964年所建,作為蔣中正總統的行館,後來開放提供一般民眾住宿,但因建物老舊,林務局已拆除重建。松雪樓面對奇萊連峰,是欣賞奇萊晨昏景色變化極佳的位置。
合歡東峰是合歡群峰的第二高峰,只比最高的合歡北峰低一公尺,登山口在滑雪山莊旁(也可以從松雪樓後方進入步道),從登山口到峰頂落差約三百公尺,坡度較陡,約1-1.5小時可登頂。冬季時,如積雪掩蓋步道,路徑濕滑,需有雪地裝備再行前往為宜 ;為維護生態環境以及避免發生危險,請勿擅離步道路徑。合歡山東峰山勢高聳秀麗,被列為百岳九峨之一;玉山杜鵑在這段路上有較多的族群分佈,每年五、六月杜鵑盛開時,可欣賞到花團錦簇的美麗景象。

No.029
環山水資源回收中心
環山位於臺中市和平區,海拔1594公尺,與雪霸及太魯閣國家公園相鄰,位於臺甲線沿線地帶,人口約1100人,為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泰雅族文化濃厚,社區擁有豐富的原住民族文化特色。環山水資源回收中心位於大甲溪上游,於平等國小南面,海拔約1,594公尺,面積為0.1723公頃,為三級污水處理廠,主要處理環山部落所收集之生活污水,將污水經處理後再予以放流,澈底改善居住環境衛生、淨化河川、增進水資源利用,並改善水源水質保護區優養化及確保臺中市公共給水之原水水質安全。

No.030
梨山水資源回收中心
梨山水資源回收中心位於梨山風景特定區內,位處臺中市母親之河大甲溪上游,廠址原為國防部荒廢營區。為有效防治大甲溪水質水源保護區污染,及改善水源優氧化,向國防部取得水資中心土地,將梨山都市計畫區內住戶之生活污水,經污水管線收集處理後,再予以放流,澈底達成改善居住環境衛生、淨化河川、增進水資源利用,並確保臺中市公共給水之用水水質安全。

No.031
馬鞍壩生態園區
為臺中和平區的大甲溪發電廠的轉型,結合森林水資源、電力科技與自然生態,不僅是中部水力發電的核心,還是蘊藏豐富魚類、鳥類、蝶類、獼猴、野豬及植物等生態廊道,兼具能源教育與生態觀察的功能。馬鞍壩綠能發電展示區,設置相關發電機器,現場可從儀表看出即時發電量,讓民眾了解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受到氣候的影響,另外也提供民眾體驗操作水輪機發動,了解水力發電的原理;生態魚道展示區,設置參觀步道、開設觀魚窗,可了解魚類洄游實況。

No.032
裡冷部落
裡冷部落,位於臺中市和平區博愛里,中部橫貫公路26公里處,大甲溪與裡冷溪交會處的即是裡冷部落。由於地勢背山臨溪,氣候舒適宜人。部落居民不超過500人,居民世代多為務農。裡冷擁有相當豐富的戶外教育資源,由七個不同姿態的瀑布組成的七重天瀑布、四壯士五葉松步道、裡冷林道、八仙山森林遊樂區、谷關遊樂區、參山國家風景區等;也由於較晚開發,尚保有原始的自然生態,林相、動植物種類極為豐富,隨處可見二葉松、五葉松、香楠、雅楠、山麻黃等多種原生植物,蟲、鳥、蛙、蝶等。

No.033
梨山文物陳列館
梨山文物陳列館成立於民國60年,是一座以泰雅文化、中橫開拓史、梨山自然生態為主題的陳列館。文物陳列館分為二層樓,一樓右側為「橫貫公路開發史紀念館」,記載中橫築路的英雄事蹟以及當年開鑿橫貫公路的艱辛歷史;左側為「中橫地質地形館」,描繪有關太魯閣至谷關之間的地質地形與自然生態。二樓則是梨山地區的原住民族泰雅族的文化展示區及傳統建築,除此之外,還包含了泰雅族使用的器具、服飾及生活文化的展示。

No.034
梨山風景區
梨山風景區位於中橫公路西段,東西全長約89公里,面積約31,300公頃,地處中高海拔,屬溫帶氣候,四季景觀優美,自然資源豐富,盛產高冷溫帶蔬果。梨山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特色與美景:春天可以賞花、夏天可以嚐果、秋天賞楓、冬天玩雪。梨山最早為泰雅族原住民從仁愛鄉遷移至蘭陽平原,過渡所建立的部落,有中繼站的用途,1920年日治時期曾與日人因統治問題而發生爭鬥。中橫通車後開始繁榮,主要盛產溫帶水果以及溫泉區。

No.035
德基水庫
德基水庫位於大甲溪上游(大甲溪流域圖),為我國首座拱形高壩。於民國58年12月開工,民國62年12月開始蓄水,民國63年6月發電。德基電廠下游尚有青山、谷關、天輪、新天輪、馬鞍、社寮等電廠連續發電,並有石岡水庫供應大台中地區民生用水,並具截洪濟枯、灌溉、給水、遊憩等效益,為中部地區重要水源之一。
本集水區分別轄屬台中、宜蘭、花蓮及南投等四縣市,並跨雪霸、太魯閣二國家公園(集水區土地權屬圖)及梨山風景區(參山國家風景區),風景秀麗。

No.036
和平區平等國民小學
平等國小位於臺中市與宜蘭縣交界處,海拔高達1700公尺,不論從南投、宜蘭或是中橫路線算起,距離平地都要3小時以上車程,是臺中市最偏遠的小學。平等國小成立於民國3年,創校已百年,在全國原住民學校實屬罕見。學校位於群山環抱中,夏季涼爽氣候宜人,冬季常為零度以下低溫,是臺中市難得能見白雪的學校。學校後方的司界蘭溪步道,是櫻花鉤吻鮭首次被學界確認真實存在的地方,生態豐富。步道上還有先民部落遺跡,非常值得探訪。

No.037
和平區德芙蘭國民小學
德芙蘭國小位於臺中市和平區中橫公路臺八線上,學生主要以泰雅族為主,學校擁有谷關和松鶴兩個校區;松鶴校區位於松鶴德芙蘭部落,松鶴地區曾因土地流的危害而聲名大噪,而谷關校區則座落谷關溫泉風景區中,教室窗外望去,盡是一片高山綠林,幾縷溫泉輕煙裊裊升起,真是美不勝收。學校位處偏遠地區,是典型鄉下的農村小學,原住民學生與漢族學生各半,因此精巧的泰雅圖騰與紋飾,在兩校區中處處可見。

No.038
市立梨山國中小學
梨山國中小學位於臺中市和平區梨山里,為全國海拔1000公尺以上特偏地區學校人數最多的學校,以高度而言,為臺中市海拔最高學府(海拔2012公尺),亦是全國海拔最高之國中小。本校視野遼闊,風景宜人,學校位於參山國家公園,緊鄰雪霸國家公園,東往太魯閣國家公園。由於梨山地區開發較早,有許多先民墾植及山林開發的歷史記憶,適合以此為基地,進行合歡山、武陵農場、福壽山農場、梨山部落等處的深度學習。

No.039
布英熊文化創藝館
布英熊,其實是⼀個針⾞產業家族轉型後新⽣的結晶。布英熊老板的母親一生辛勞,年輕時從事針車作業員,一直到擁有龐大訂單的工廠事業,從設計、生產、行銷樣樣自己來。老板看到年邁的母親不忍一手創立的事業邁向黃昏,深悔未能及早向母親學習針車技術,為了完成媽媽的心願,於是承接媽媽的事業,進而因應時代趨勢,轉型開設布英熊文化創藝館。創藝館源自布與針車技術的結合,描述積極的人生故事,呈現臺灣人典型的奮鬥史,提醒我們飲水思源。同時保留最原始的針車產業,為沒落的夕陽產業,加入新的巧思,結合文化及創新理念。

No.040
劉秀才古厝
位於外埔區的劉秀才古厝,為劉家古厝,佔地廣大,達千坪以上,悉知劉家在當年是大地戶,祖居在此超過70多棟,劉定山在此開基立業,用心照料教育劉家後代子孫,劉家的後裔們,為了感念祖先為國家盡忠盡孝,光耀門楣,特別用劉定山平定原住民的大關刀及生前遺像,掛在大廳,讓後代人們景仰這為國為民為教育付出的優秀人才。
標準的中式傳統三合院建築,對於愛好歷史、攝影的民眾是不可錯過的古厝,而來到這裡,也能了解台灣早期達官顯貴的生活和每個建築角落代表的意思,建議慢慢的欣賞每處角落留下的典故,花點時間感受過去在這裡發生的故事。

No.041
水流東桐花步道
位於外埔區的水流東桐花步道,全長2.4km,舊稱水流東情人幽徑,於民國98年改名為桐花步道,當地居民於水圳兩旁種滿桐花,這裡每年4~5月下桐花雪。水流東以前是灌溉渠道,一般水往西流,但這條灌溉渠道一路由西向東墊高。居高臨下,途經葡萄園、番茄園,還有「水流東」,位於外埔水流東桐花步道旁的高鐵觀景台,為距離高鐵最近的觀景台,對照設置的時刻表可觀看疾駛而過的列車,適合徒步、騎單車,是外埔在地人的私房路線。
來永豐里桐花步道,沿著桐花步道的水圳前進,走過兩旁的稻田、果園,中間的溝渠轉向至名為「水沖呇」的坡崁,約10樓落差,水量大時奔騰如洩洪般氣勢,溽暑在步道上,更可享受清涼。

No.042
新社區福民國民小學
福民國小位於群山環抱的白毛台地區,曾在921大地震中嚴重受損。重建時,校園建築以「與樹共舞」為設計理念,秉持不破壞原有樹木、建築讓位自然的價值觀,展現出「尊重生命」的核心文化。重建後的校園環境優美,綠意盎然,成為自然與教育融合的典範。 福民國小民國40年起,為和平區和平國小白毛分校,到民國64年設立,後因行政區調整改隸新社區,民國100年縣市合併,更名臺中市新社區福民國民小學。學校歷經校地更換,校名更迭,校舍重建及偏鄉人口流失等問題,依然屹立在山林中,成為最亮眼的森林小學校。自民國99年起推動山野教育,至今已攀登50座山。我們曾經到過谷關七雄、大雪山群山、合歡山群峰及火炎山、東洗水山等群山,累積了足跡與榮耀。

No.043
亨德紀念公園
早期大肚山頂缺乏水源,居民必須以牛車或肩挑到山下取水,或靠水塘聚集雨水,生活極為不便。民國 49 年在東海大學社會系任教的美籍教授亨德博士(Prof. JamesHunter)有感於居民飲水不易,推動成立「大肚山頂里落生活改善委員會」, 發願協助居民裝設自來水,當時預估總經費需 240 萬元左右,亨德教授除向農復會、臺灣省政府、臺中縣政府等單位爭取經費補助外,並捐出畢生積蓄 60 萬元, 協助大肚山頂居民設立簡易自來水設施。自來水給水工程於 52 年 4 月完工,當時臺中地區有自來水供應的,僅有臺中市和豐原,臨近的東海別墅地區,則至 72 年才有自來水供應。

No.044
新田登山步道
新田山登山步道位於聚興山,新田登山步道全長2.9公里,海拔介於279至500公尺之間,起點是新田登山步道停車場,走到終點聚興山三角點後,可沿環狀登山步道返回停車場。1063階的木棧階梯、賞鷹平台、觀景台等,沿路賞景休憩點多,是潭子與豐原地區民眾平日和假日休閒健行的好去處。
知名的1063階木棧階梯沿山坡而建,從步道口出發,沿途的相思樹、黑板樹、竹林等各式闊葉林樹種、蟲歌蟬鳴,還有多樣的蝴蝶。從登山口的停車場走到最高點的賞鷹平臺,單趟上山約20分鐘,若有更多時間,建議前往山稜線的眺望臺,一望無際的雲層薄紗。

No.045
石牌公園
石牌公園因園內潭陽亭裡的古石碑而得名,佔地1.4公頃,是潭子第二大的公園。除了一般的公園設施外,還陳設了幾部戰車,它們分別是M108自走砲車以及M41(華克猛犬)戰車,曾馳騁於戰場驍勇善戰、威震四方,長年為陸軍和海軍陸戰隊所用的戰車們,如今化身為公園藝術品,象徵歷史的那些回憶依舊完整清晰,榮光猶存。
園區林木蓊鬱,特別是落羽松,除了有四時的顏色變化外,奇特的呼吸根(膝根)蔚為奇觀。氣生根是落羽松奇異的特性,因長在泥水中呼吸困難,部分根會從地面冒出土面進行呼吸,以利於呼吸空氣中的氧氣,所以又叫做「呼吸根」,這些呼吸根多呈瘤狀或膝蓋狀,龐大的呼吸根群成為了石牌公園的一大奇景,為潭子區具有特色的景點之一。

No.046
潭水亭
潭子舊稱潭仔墘,早年在此有兩處深潭,以位於潭邊得名。這兩個深潭之一,就在潭水亭西南方。相傳清朝乾隆年間,有形似觀音的樹根木塊(尊為木根觀音),隨水漂流至潭仔墘,夜間發光顯現神蹟,居民就在潭邊建石頭小廟供奉,嘉慶六年(1801)再擴建為「潭水亭」。後來因水災等緣故,潭水亭迭經整建,終於形成現今的面貌,其中最特別的是「廟中有廟」的奇觀。昔日深潭早因開發而填平,潭水亭卻歷經200餘年,成為潭子居民的信仰中心。

No.047
霧峰林家 - 宮保第園區
霧峰林家,因發跡於臺中霧峰而得名。在十九世紀,林家掌控臺灣大量農田,並協助平定多場戰亂,而擁有數千兵力,獲得樟腦專賣等特權,為臺灣五大家族之一。國定古蹟霧峰林家是指霧峰林家位在霧峰的園林與宅邸建築總稱,範圍包含下厝系統、頂厝系統以及萊園三大部份建築群落。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開放參觀區域為隸屬下厝的「宮保第」和「大花廳」兩處空間,皆為臺灣傳統建築的典範,相當具有文化藝術的價值。

No.048
湧旺羊媽媽觀光農園
湧旺羊媽媽觀光農園占地十甲的農園裡,除飼養大量乳羊和肉羊外,也放養溫馴的蘭嶼山豬及近百隻珠雞,農場內還遍植荔枝、龍眼、白柚等水果作物,並且有許多臺灣原生種的植物,利用這些自然生長的繁茂枝幹當作天然屏障,飼養的珠雞又可擔任農場的哨衛兵,以獨特的叫聲通知山豬擊退來犯的野狗。在羊爸莊湧裕先生的導覽解說下,大小朋友聆聽著山林傳奇故事,還有親近動物體驗生態、趣味地擠羊奶、製作羊奶饅頭等生態農園體驗活動。從傳統的農業種植到現在的自然農有機種植,本農場內有很多可觀摩的樣本。

No.049
神岡呂家頂瓦厝
呂家頂瓦厝為中部地區目前尚存的第一代客屬移民建築中較早案例,建築建造年代早於同為古蹟之摘星山莊、筱雲山莊、社口林宅等,對地方家族發展、早期開墾歷史、臺灣傳統民宅發展及建築與原鄉地關係之研究,皆有重大意義與價值。

No.050
石岡穀倉
日治大正年間,日人為管理臺灣稻米農作產銷,於各地設置信用組合,二戰後才改為農會組織。農業曾是早期民生、經濟的主要命脈,稻米生產更是石岡的農產主力,因此農會承擔起加工、推廣及改良的重責大任,當時的碾米穀倉工廠極具重要地位,亦是石岡區歷史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
石岡農會的「碾米穀倉」興建於日治昭和17年(1942),具有碾米工廠功能,結構上屬精密木構造,後續因農業逐漸轉型,稻米產量遽減的趨勢下,無可避免的走入歷史。民國88年(1999)921大地震後毀損,經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700萬元,及原石岡鄉公所自籌755萬元,經公所辦理修復迄今。

No.051
優思蜜溫室蔬果觀光農園
本園區是一處具防雨功能的溫室採果空間,一年中配合四季依序有番茄、小黃瓜、水果玉米、彩色椒、葉菜類等蔬果產出可自由採摘,園區主人邱舜君自92年起以「生產優質蔬果、懷著感恩的心、讓大家一起享受甜蜜產品」為理念經營此園區,一向十分重視「食的安全」,蔬果的產出皆是以農藥零檢出為標準,對無毒蔬果栽種擁有豐富經驗。 園區過去經常與大專院校合作進行農事實習與種植教學工作,為此園主對食農教育推廣頗為重視,便以農場特色:溫室半自動化栽培設施為雛形設計出「行走的菜園」教學主題;內容結合多年的自動化農作設施使用經驗、安全蔬果栽培知識、永續能源(太陽能水循環)運用等,是一套不受場域限制、以國中小為對象的實作類型教案。

No.052
龍目井及龍泉岩
龍泉岩廟主祀清水祖師,民國11<年建立,東倚大肚山丘,西臨臺灣海峽,前有龍目井。龍目井位於龍泉岩前,據彰化縣志記載:「龍目井在邑治北十七里,其泉湧起數尺,如噴玉花,山下田數畝,皆資此泉灌溉。色青味甘,里人多汲焉。旁有兩石,狀若龍目,故名」。清水祖師是由大陸分靈來臺,性陳名應或昭應,法名普足,以濟世為職責,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臺灣多稱祖師公、祖師爺、落鼻祖師,其生前隱居於清水巖,故稱清水祖師。
龍目井位於龍井區龍泉里龍目井巷,相傳該井的泉水湧自一顆老樟的樹根中,先民開拓台灣,就已經發現了它。

No.053
大雪山森林遊樂區
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由原大雪山林場規劃而成,位於臺中市和平區,海拔2,000多公尺,氣象學上屬「雲霧盛行帶」。區內蘊藏豐富林木資源,隨海拔高度由低至高變化呈現亞熱帶、暖帶、溫帶、寒帶四種林型,是臺灣天然林精華地帶。自然景觀包括有原始林、神木、天池(雪山登山口)、雲海、日落與晚霞,並設有森林浴步道、觀景臺、涼亭、森林迷宮、噴水池、花圃與遊客服務中心。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夏天最熱時,氣溫低於攝氏18度,冬天則降至攝氏零下5度,是非常獨特之高山森林遊樂區,適合從事賞景、賞鳥、森林浴與植物研究活動。

No.054
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位於臺中市東勢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東勢線(現已廢止)的鐵路車站改建而成。外型有著客家文化的建築風格,館內陳設客家文物及不定期舉辦展覽,園區還規劃客家相關的食、衣、住、行、育、樂的文物主題展,介紹產業、語言、人文特色。*教學活動:可藉由館內的展示櫃、展示品,讓參觀學生深入認識客家文化的歷史淵源。

No.055
谷關七雄-登山步道
谷關七雄,是臺中谷關風景區中著名的七座中級山,依照其高度排順序,分別為八仙山、馬崙山、屋我尾山、波津加山、東卯山、白毛山和唐麻丹山,七座山各有其特色,並如同「谷關七雄」的名號,七座山皆非常雄壯,無論是高度落差以及路線長度都有一定的難度,來回路程均至少需六小時以上,是充滿挑戰的登山路線。
八仙山的登山口位在靜海寺旁,單程六公里,兩側多為針葉林。 馬崙山沿途路徑寬大好走,登山口在台8線36.2公里附近。 屋我尾山的登山北口在大雪山林道約 31.2公里處,可以輕鬆登頂。 波津加山可測試腳力,沿途可見大甲溪南岸山巒景致。 東卯山為寬坦的台電保線路,登頂基點峰視野遼闊。 白毛山可俯瞰大甲溪流域景致。唐麻丹山則是谷關七雄中較為輕鬆的路線。

No.056
谷關遊客中心
2021年春天,谷關遊客中心重新轉換成了一個在地的微型博物館來接待民眾,並希望以此作為準備探索谷關入山旅遊泡溫泉前的最佳巡禮中繼站與知識的充電起點。以中橫公路為經度,低中高海拔為緯度,由淺入深重新認識谷關的歷史、地理與生態資源,而後走往捎來步道,透過新的指標與設計創作,形成自然的導覽場域,開啟入關旅人真實感官的體驗旅程,走入谷關山林與泉水之間。

No.057
白冷圳紀念公園
白冷圳創建於昭和3年(1928),原專為灌溉台灣總督府大南庄蔗苗養成所蔗苗繁殖場而設,光復後改為農林廳種苗場。日本政府在昭和2年(1927)開始有灌溉設施之想法,並獲得當時議會通過花費日幣145萬餘圓之預算,施工時間為3年6個月,總計工程費為104萬圓,並於9月完成通水試驗,10月14日舉行通水儀式。在儀式中由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長殖田殖局先生,將大南庄蔗苗養成所工事導水路命名為「白冷圳」。
為了引大甲溪水,工程人員想到了「虹吸管原理」,而造就了現今的白冷圳。倒虹吸管係以連通管原理設計而成,漆成綠色的鋼製圓管延著山坡攀附,工程艱難度不可言喻,美麗壯觀的二號倒虹吸管為全遠東最大的倒虹吸管,民國90年獲選為全國百景第26名。

No.058
八仙山自然教育中心
八仙山自然教育中心隸屬於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位於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八仙山在臺灣林業發展上一直扮演重要角色,曾與阿里山、太平山合稱「臺灣三大林場」。褪去伐木風華,八仙山轉型為以育林、保林、休閒及生態旅遊為主的國家森林遊樂區。「八仙山自然教育中心」於民國97年成立,以既有場域特色為基礎,結合專業的環境教育團隊,發展出豐富多樣並富有八仙山特色之環境教育課程,除了森林生態,亦包含歷史文化、原民文化、數學應用與邏輯思辨等,讓學生走出戶外玩出學習力,也讓各年齡層具備國民教育核心素養。「八仙山自然教育中心」於109年榮獲第七屆國家環境教育獎機關組的特優,我們期望能持續透過各課程方案,觸動每個人的心靈,增進環境敏感度、知識、技能與態度,共同致力於人與自然的和諧,讓世界充滿愛與希望。

No.059
福壽山農場
福壽山農場位於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群峰之間,海拔高度2100公尺至2614公尺,群山環抱視野遼闊,四季明媚景色萬千。福壽山農場四季氣候分明,晨昏雲彩變化萬千,孕育出四時迥然不同美麗景色!隨著四季更替,春季櫻花、李花、桃花、蘋果花相繼含苞綻放,為農場歡迎春日的到來;秋季楓紅,讓大地充滿了色彩。福壽山農場還保留了政府來臺初期,榮民在此開發墾植的遺跡,彷彿一本載滿歷史的書籍,等著我們慢慢翻閱,品味先民流下血汗創下的成果。

No.060
臺灣省議會紀念園區
臺灣省諮議會前身為臺灣省議會,係由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遞嬗而來,本會承襲逾半世紀省級議事發展歷史。為完整保存地方自治制度演進的發展歷史見證並提供學術研究發展及教育推廣之運用國家重要文化資產,開創歷史資產利用價值,並將地方自治發展之歷程鮮活呈現,於民國100年朝琴紀念館1樓,成立「臺灣省議會會史館」,規劃有資訊區、聲音區、電子書區、電視區、益智遊戲區、拍照區、查詢區、體驗區等。

No.061
光復新村
1949年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為安置大量的軍民與政府人員,亦為了防止戰爭一次就將政府機關摧毀,因此將省政府遷往中部,1956年建立光復新村,為國民政府在臺第一個新市鎮,做為省政府員工的宿舍聚落。九二一地震後,居民陸續搬離,眷村人口與房舍逐漸凋零;在地文史工作者為了保護光復新村不被拆除,因此透過文資法,向政府提出原地保留,作為文化與建築史博物館。光復新村內有臺灣第一座雨水、污水分流的地下水道系統,對臺灣的都市建築史別具意涵。光復新村未來將有五大轉型計畫進行,也將結合社區進行各項主題展示,希望光復新站的未來能成為電影場景、綠活生態,以做文化觀光資產的發展。

No.062
圓滿教堂
佔地1045坪,為東南亞最具規模的教堂,整棟四層樓高其建築包含古羅馬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及哥德式建築特色,整棟建築體由高處往下俯瞰是為一大十字烙印於基地之上。整個園區規劃為宗教、藝術、觀光、休閒等功能合一的園區,其建築包含古羅馬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及哥德式建築特色,由高處往下俯瞰是為一大十字烙印於基地之上。屋內十字架式的建築形體與透空屋頂的巨大十字光影倒映射入大廳的設計,顯示獨具創意的風格。

No.063
青桐林生態園區
位處臺中霧峰區桐林里北坑溪一帶的青桐林生態園區,總面積約180公頃,海拔高度在300-500公尺之間,最高點為海拔483公尺的「霧峰奧山」,又稱作為「霧峰契山」。內有北坑溪及南坑溪兩條河流經過,曾出租給居民種植果樹造林,但後來承租者逐漸轉移他處耕作,使得長時間沒有人為開發破壞,因此造就園區保存完整的森林植被與林相,蘊涵豐富珍貴稀有的動植物生態資源,以及鄰近九九峰自然保留區,屬於卵石所構成的頭嵙山地質,具備特殊的岩壁地理景觀。

No.064
霧峰林家 - 萊園
霧峰林宅,是霧峰望族林家的園林與宅邸建築群的總稱。由頂厝、下厝及萊園等三大部分組成。位於明台高中校園內的『萊園』,即由林氏舉人林文欽為侍奉其母親所建,取老萊子娛親之意命名,而名聞全臺的霧峰林家花園亦即指此。林家花園由清領中期興建至今,經歷許多年代,建築風格變化也很大,其中以五桂樓(原名步蟾閣)為最主要建築,原本為老人家起居之處,日治時期是櫟社詩人的集會之所。樓外有小習池、飛觴醉月亭(戲臺),主人在二樓即可愜意的欣賞戲曲表演。林家花園由清領中期興建至今,經歷許多年代,建築風格變化也很大,到後期甚至出現中、西、和三式合壁的一些新建築及庭園。

No.065
臺灣音樂文化園區
臺灣音樂文化園區是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的團本部,園區內的「演奏廳」定期有音樂表演,「樂器展示區」內展示各種樂器及數位影音設備,並能實際操作體驗。一樓有木管、銅管、弦、鍵盤及敲擊樂器等,透過樂器前的電腦多媒體,可深入瞭解樂器音色、演奏方式等資訊,有些還可以實際體驗。指揮體驗區藉由虛擬互動設備,可以體驗指揮交響樂團的樂趣。二樓有多媒體互動區,可瞭解作曲家的生平、曲目等資訊,另外也可透過遊戲問答,增加自己對古典音樂的認識。

No.066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亞洲現代美術館由亞洲大學所設.為日籍名建築師安藤忠雄的設計,以正三角形為設計基本元素,將正三角形的平面分割成3個樓層,再錯落堆疊成不規則的無數個三角形。藉由錯落平移而產生的天井空間和戶外平臺,作為各種不同機能的區域。因應地震帶的地理條件,美術館內的柱子全是「歪」的,由V形鋼架構造而成的空間,及帷幕窗景因而也都呈現三角形,形成一種奇幻的趣味。

No.067
霧峰桐林社區
位於霧峰區東北部的群山中,以前叫做「北溝坑」,日據時代因為青桐遍布,所以又有「青桐林」的別稱。這個村莊是屬於農村型的社區,附近有許多動植物,生態非常的豐富。貓頭鷹是這邊的村鳥,為了貓頭鷹的保育,發展貓頭鷹巢箱的相關活動。除此之外,也有龍眼、荔枝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可以利用。桐林社區的田園陶藝軒有做許多貓頭鷹巢箱,可以做一些巢箱繪畫或是製作的體驗課程,除此之外,還有陶藝製作和農村體驗的課程可以進行。

No.068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921地震教育園區」是全球難得一見的自然科學活教材,它完整地保存了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芮氏規模7.3的強烈地震後所造成的斷層錯動、校舍倒塌、河床隆起等地震遺址。全區所有建設於2007年9月完成,共有車籠埔斷層保留館、地震工程教育館、影像館、防災教育館及重建記錄館等展館。除了有遺址保存、自然科學、人文、歷史記錄等等不同面向展示,建築更是園區一大特色。 為展現斷層通過所塑造的特殊地景與校舍變化,園區巧妙地將展示館與原有建築融合,讓觀者能更直觀感受地層變動的力量。建築設計以「建築的針,縫合大地的裂縫」為意象,將看似斷裂的地貌透過空間整合重新連結,不僅突顯地震的地質意涵,也賦予園區深刻的人文與教育價值。全區建築利用視覺角度求取相對高層,並依斷層落差值求取安全退縮距離,因此建築原則隨斷層線走,再依地形地貌調整,自然形成獨立卻相互連結的空間,賦予觀者不同空間的體驗。

No.069
筱雲山莊
筱雲山莊是清領時期舉人呂汝修的祖宅,建於清同治5年(西元1866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當年呂舉人的父親呂炳南,因奉養慈母,為使歡娛晚年而特別興建的,由於呂家富有,又好結交文士,一時名流雲集,名聞遐邇。莊建築除了清代建築本體之外,周邊亦有日治時期建築,且亦保留初建時期風貌,因此於民國97年6月24日,公告指定南庭洋風日治建築(原名:筱雲別館)增列併入古蹟本體,民國99年12月20日公告指定「筱雲山莊北庭建築」增列入古蹟本體。

No.070
大夫第(社口林宅)
社口林宅(又稱社口大夫第)位於臺中市神岡區,於民國七十四年林宅的石雕相當精緻,在清代民宅中頗為罕見,門廳與正廳都有地牛裝飾,門廳中央額門有「大夫第」,兩邊廊牆的水車堵上,有色彩豐富與別緻的交趾陶裝飾;左右兩側護龍廂房屋架上的「斗抱」,上頭雕以螃蟹,即所謂的「二甲傳臚」,有科舉中第,求得功名之意。林宅彩繪出自鹿港郭友梅與郭庭柯之手,其作品多分布於中部寺廟宇民宅,而作品如今所存不多,謂其珍貴。
.png)
No.071
鳳凰山農場
鳳凰山農場位處后里區,就在后里馬場、麗寶樂園等景點附近,幅員遼闊、景色優美,內含烤肉設施、簡餐咖啡店、新鮮山產野味等規劃,更有台中市具規模的健康登山步道;步道有完善規劃的木棧道,擁有最豐富的自然樹種與生態,遊客可沿著木棧道拾階而上,一路欣賞不同風貌的山色景觀,聆聽著鳥語啁啾,欣賞臺灣本種植物,放慢腳步去尋找存在於一樹一草間繽紛的視野。清晨時分可登山觀賞日出,日落可於此欣賞餘暉,可見臺中港與火炎山。三月至五月,桐花盛開,可於步道上欣賞桐花之美。

No.072
泰安鐵道文化園區
泰安站設於兩山間的谷地,曾是臺灣縱貫線鐵路的最高點,因受路線縱坡限制,而建成入口在下月台在上的特殊車站設計,月臺上二棚的柱子皆用二十世紀初期出產的鐵軌製成,上面還清楚標示總督府鐵道部標誌及1905年出場的記號!並在1998年9月24日停駛後,臺中市政府將這裡定為古蹟,並做為鐵道文化園區,在停駛後,反而多了人潮,成了新的旅遊景點;月台上二棚的柱子皆用二十世紀初期出產的鐵軌製成,在停駛後,舊泰安車站也結束了從1908年起,近90年的服役工作。

No.073
大安溪鐵橋(花樑鐵橋)
「臺鐵舊山線─大安溪鐵橋」位處臺中與苗栗交界,是日治時期明治41年建成,屬「下承式曲弦桁樑」(俗稱花樑)橋,曾為日本政府運送物產及南北間聯絡橋樑,其下部結構是混凝土砌塊石沈箱,橋座是磚角石構成,為罕見之交通工藝品。1998年為了行車效率,火車改走「新山線」,而讓這一段臺鐵西部縱貫鐵道最有特色的路段走入歷史,后里站以北的舊鐵道猶存,以南的鐵道則已不復存在。這一座美麗的「大安溪花樑鋼橋」,就這樣卸下它的任務,留在原處供後人憑弔。
因大安溪鐵橋現況保存良好,而於民國93年(2004)進行「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舊山線老照片數位化建置工程」。民國99年(2010)經過重新整理後,搭配著蒸汽火車復駛舊山線。民國105年(2016)執行「臺灣舊山線鐵道文化景觀調查研究暨保存及管理原則計畫」。現為保遊客安全,而封閉管理。

No.074
薩克斯風玩家館
后里區每年出口的薩克斯風,曾佔全球三分之一的產量,是一個極富特色而又傳奇的地方產業。2005年張萬福先生及其夫人林鎂雲女士創立台灣薩克斯風品牌:WONGFUL,並設立后里薩克斯風玩家館,成為台灣第一家薩克斯風專賣店,深耕台灣,希望全心精研的樂器能在家鄉發揚光大。二樓設有提供餐飲服務,每週日中午薩克斯風現場演奏,期望帶給參觀者最精采的音樂饗宴。

No.075
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
張連昌先生原本是一位熱愛音樂的畫家,自行摸索樂器製造原理。憑著精準的繪圖工筆畫技法,細心地繪製出薩克斯風四百多個零件的製圖表,不屈不撓的精神,無師自通成功打造出臺灣第一把薩克斯風!進入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彷彿進入一座美麗又有著動人故事的音樂殿堂,宛如一間奇觀房,穿流著張連昌先生從古至今製作樂器的心路歷程。耳際傳來鏗鏘有序的節奏,引領一窺精湛工法,耀眼奪目的薩克斯風反覆流串在師傅的手指間,讓專業音樂人得以奏出美妙的樂音。

No.076
永豐六分線自行車道
全長約22公里。主要騎乘於外埔區鄉間小路,氣氛悠閒,適合慢遊騎乘。每到4、5月時當桐花盛開時,落花繽紛,遊客站在落花的樹下行走,猶如踏雪之感受,令人流連忘返。除此之外,桐花步道的終點有一座觀景台,視野極佳,站在居高臨下的觀景台上,不僅可欣賞到田野風光,最大特色是可近距離的感受到高鐵呼嘯而過的震撼力。

No.077
趙家窯
趙家窯創立於西元1988年,位於有著「臺灣小麥原鄉」美譽之稱的台中市大雅區,大雅區為台灣唯一大面積種植小麥的地區,擁有「黃金麥浪北國風情」的獨特景象。成長於工藝世家的趙家三兄弟致力於推廣生活陶藝,老大趙勝傑將生活美學融入陶藝創作;老二趙勝湧專精顧拉坯成型;老三趙崇源的細膩巧手,擅長陶塑,藉由陶藝創作,將地方文化深耕並加以傳承,希望將所學推廣並落實於生活層面。 趙家窯是國家行政院文建會認證的台灣工藝之家。

No.078
林獻堂先生文物館
林獻堂先生身處新舊思想交替的年代,因而具備新舊知識分子優點,這兩種特質的融合,使獻堂先生成為臺灣二十世紀前半期最偉大的人物之一。館內展示霧峰林家相關文獻史料、古文書、林獻堂日記真跡、墨寶、手稿、檔案、明信片及霧峰林家早年使用的生活用品、家具與重要文人書畫等。走入本館欣賞台灣手工技藝,與精緻華麗的文化,如同閱讀一部林獻堂先生傳記與一篇瑰麗錦繡的立體台灣史。

No.079
擁葉生態農場(梨文化館)
農場主人原本從事景觀設計,因為喜歡陶藝,於民國83年回到東勢的果園開設工作室,後來逐漸轉型成觀光農場。地震後,因工作室倒塌,且東勢又正好想要成立梨文化館,農場主人遂將農場園區貢獻出來作為梨文化館。梨文化館採有機建築法,把小巧的建物自然嵌建在坡地上。一樓展示高接梨的生產過程與高接梨之父張榕生的故事;二樓是各種梨樹與產期的介紹。

No.080
后里馬場
后里馬場基地合計14.9628公頃,市府近年來進行園區整體改造,規劃興建花舞館。歷經「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及「2020台灣燈會」兩大盛會後,為延續觀光量能及創新活化園區營運,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委託民間機構「台灣休閒運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接手營運后里馬場及花舞館10年,藉由民間企業化專業經營精神及專業,提供優質休憩空間及多元服務,並有效經營管理既有設施,擴大公共設施多元使用機能,打造全台最大馬術運動教育文化體驗園區。
馬術常被視為貴族運動,台灣休閒運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發展「親民式」的馬術為目標,將馬場古蹟:日據時代的場本部、場長宿舍等,規劃成主題式餐廳、咖啡館、文創商店及展覽館,留住了典雅的日式氛圍,並將馬術體驗推廣給大眾,以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No.081
月眉觀光糖廠
位於臺中市后里區的月眉糖廠,以觀光糖廠的姿態帶領遊客認識台灣糖業過去的風華。最早,這裡稱為「大甲製糖所」,屬日糖株式會社,在1909年由日本人創廠。1919年由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月眉糖廠接收生產,不僅為台灣爭取了大筆外匯,製糖更是創造經濟奇蹟的功臣之一。
隨著時代推進,臺灣糖業在歷經產業轉型後,於1999年結束製糖業務,古老的製糖工廠也因應潮流,華麗轉身為具有教育與休憩功能的觀光糖廠。園區內設有台糖產品展示區、製糖過程解說區等豐富展區,並規劃親水步道與錦鯉魚池,打造適合親子同遊的互動空間。

No.082
木匠兄妹木工房
位於后里區、后里馬場附近的木匠兄妹,有段傳承的感人故事。為了不讓辛苦打拼一輩子的父親,因為時代洪流而倒閉關廠,而決定傳承父親的事業,並將傳統木匠工業,變成好玩有趣的生活體驗,這傳承父親26年的細木作工藝,加入設計、童趣、好玩的元素,發展出一系列木製家飾、文具、生活用品、燈飾、玩具、童玩,讓古板的木頭素材有了耳目一新的風貌。
在木匠兄妹木工房,可以感受到一份夢想、一份使命,將傳統的夕陽產業注入新設計、新思維,為推展台灣在地工藝近盡份心力,更讓讓沒有年輕人願意投入的產業,開啟新的一頁。除可參觀木作工廠外,也可以DIY手作木頭工藝品,安全開放的空間,適合親子在這敲敲打打,創造屬於自己的紀念品,而這裡還有片菜園、兒童遊樂設施,讓都市小孩能回到純樸農村玩耍,也讓孩子在玩樂中,了解家具製作和自然環境。

No.083
潭雅神綠園道
潭雅神綠園道是由臺灣鐵路管理局神岡線鐵路改建的自行車專用道,路線以臺中市潭子區中山路(臺三線)為東端點,向西行經潭子區、豐原區交界帶及神岡區、大雅區四個區,而至清泉崗西端終點站。全長約14公里,路面坡度平緩,相當適合休閒騎乘,沿線有不同植栽展現四季風情及區鎮之風貌,著實令人心曠神怡。 目前潭雅神綠園道已連接到中部科學園區,與中科園區周邊自行車道相連接,沿途除飽覽臺中市難得的田野鄉村風光,也可進行生態教學。

No.084
大坑郭叔叔野生獼猴園
郭叔叔獼猴生態區位於臺中大坑中正露營區4號步道周邊。郭叔叔以說唱逗趣的解說方式,讓學生能近距離了解大坑野生獼猴的生態及習性,在講解的過程中郭叔叔會介紹大坑果農如何與獼猴友善相處的故事,讓學生瞭解地球上萬物都是平等的,雖然人類是比較優勢的物種,但仍然應該善盡義務保護其他物種,使任何物種都不會面臨絕種的危機。並且要求學生不要餵食獼猴,因為一旦吃習慣,牠們可能會養成搶奪食物的習慣,恐怕會造成危險。看見獼猴請記得不餵食、不觸摸、不挑釁、不俯視看猴子。

No.085
紅樹林生態園區
臺灣西部沿海出海口沙洲地區擁有許多紅樹林,具有調節鹽度、防洪、維持生態多樣性的功能,而位於台中大安區的溫寮溪口紅樹林,也是相當重要的紅樹林區,這裡的紅樹林植物只有水筆仔一種,為人工栽植,分布面積大約2公頃,周為有蘆葦草澤,北邊的沙灘上有木麻黃及黃槿的人工防風林,以及伴生植物馬鞍藤、濱刺麥及五節芒等。
來到大安溫溪寮紅樹林區,設有大安生態教育園區,社於溫寮溪南岸一處水塘中,區內的大安水蓑衣是台灣特有種的珍貴稀有植物,數量相當稀少,值得保護與復育。在溫寮紅樹林可觀察到紅樹林植物、清白招潮蟹、弧邊招潮蟹、彈塗魚、小白鷺、黃頭鷺等,因此在這裡能同時賞樹、賞鳥、觀蟹,等貼近自然活動,另外紅樹林生態區往北大約600公尺便是中部知名的海水浴場,「大安濱海樂園」。

No.086
新社花海(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第二農場)
活動時間:每年11月~12月舉辦新社花海,歡迎民眾前往享受花香。花海中心種植各類波斯菊品種,賞花步道廣設其中,但卻不破壞大區塊美感,呈現數大便是美的境界;圍繞著花海的外圍區域輔以種植植株較高的向日葵及太陽麻等,讓遊客尚未進入花海區時,即能於外圍或停車場區看見整片艷麗景緻。

No.087
大安水蓑衣生態教育園區
大安水蓑衣是國寶級瀕臨絕種植物,花期10-2月, 是台灣特有的植物,八十九年本地完成濱海生態教育園區,園區除種植大安水蓑衣外,尚有苦檻藍、台灣海桐、細葉仙丹、水黃皮、黃葉榕、百千層、垂榕、黃槿、 欖仁、林投、瓊崖海棠、馬櫻丹、三葉埔姜、臺灣欒樹等數十種濱海植物。
大安水蓑衣生態教育園區設於大安區塭寮溪南岸的一處水塘中,主要是要復育水蓑衣這種瀕臨絕種的植物,區內的大安水蓑衣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直立的莖呈四菱柱形,節上具有密毛,單葉對生,紙質,線狀披針形,開紫色花呈花冠筒狀,其果實為橢圓柱狀,是台灣特有種的稀有植物。
「水蓑衣」在全台灣只分布於台中市大安區,清水區、龍井區濱海濕地,由於生長地受到破壞,因此族群數量極為稀少,因此更需要好好的保護與復育。

No.088
環山部落獵人步道
位於環山部落內,大甲溪上游司界蘭溪旁,為部落護漁步道,沿途可見泰雅傳統植物、也會進行狩獵示範與櫻花鉤吻鮭放流活動。

No.089
摘星山莊
摘星山莊,位在臺中潭子區、潭雅神自行車道旁,又稱潭子林宅,占地約兩千餘坪,由清召勇將軍林其中建於同治10年(西元1871年),至光緒5年(西元1879年),耗時九年才完工,迄今已超過百年歷史,是一座兩進多護龍的四合院傳統建築,特別在浮雕、交趾陶、裝飾彩繪以及結構上,都有相當精緻的表現,享有「臺灣十大民宅之首」美譽,遂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入內需預約申請導覽。
引自臺中觀光旅遊網https://travel.taichung.gov.tw/zh-tw/attractions/intro/834

No.090
東勢林業文化園區
有美麗的荷花池,保留舊木材工廠的林業博物館,設有木雕展和湖畔步道。
開園時間06:00–18:00
週一、週二休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