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

Taichung Outdoor and Marine Education Center


場域資源

基地遊學

戶外教育計畫

海洋教育計畫

登入系統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大安溪鐵橋(花樑鐵橋)

山區

「臺鐵舊山線─大安溪鐵橋」位處臺中與苗栗交界,是日治時期明治41年建成,屬「下承式曲弦桁樑」(俗稱花樑)橋,曾為日本政府運送物產及南北間聯絡橋樑,其下部結構是混凝土砌塊石沈箱,橋座是磚角石構成,為罕見之交通工藝品。1998年為了行車效率,火車改走「新山線」,而讓這一段臺鐵西部縱貫鐵道最有特色的路段走入歷史,后里站以北的舊鐵道猶存,以南的鐵道則已不復存在。這一座美麗的「大安溪花樑鋼橋」,就這樣卸下它的任務,留在原處供後人憑弔。

因大安溪鐵橋現況保存良好,而於民國93年(2004)進行「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舊山線老照片數位化建置工程」。民國99年(2010)經過重新整理後,搭配著蒸汽火車復駛舊山線。民國105年(2016)執行「臺灣舊山線鐵道文化景觀調查研究暨保存及管理原則計畫」。現為保遊客安全,而封閉管理。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泰安鐵道文化園區

山區

泰安站設於兩山間的谷地,曾是臺灣縱貫線鐵路的最高點,因受路線縱坡限制,而建成入口在下月台在上的特殊車站設計,月臺上二棚的柱子皆用二十世紀初期出產的鐵軌製成,上面還清楚標示總督府鐵道部標誌及1905年出場的記號!並在1998年9月24日停駛後,臺中市政府將這裡定為古蹟,並做為鐵道文化園區,在停駛後,反而多了人潮,成了新的旅遊景點;月台上二棚的柱子皆用二十世紀初期出產的鐵軌製成,在停駛後,舊泰安車站也結束了從1908年起,近90年的服役工作。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市立梨山國中小學

山區

梨山國中小學位於臺中市和平區梨山里,為全國海拔1000公尺以上特偏地區學校人數最多的學校,以高度而言,為臺中市海拔最高學府(海拔2012公尺),亦是全國海拔最高之國中小。本校視野遼闊,風景宜人,學校位於參山國家公園,緊鄰雪霸國家公園,東往太魯閣國家公園。由於梨山地區開發較早,有許多先民墾植及山林開發的歷史記憶,適合以此為基地,進行合歡山、武陵農場、福壽山農場、梨山部落等處的深度學習。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紅樹林生態園區

山區

臺灣西部沿海出海口沙洲地區擁有許多紅樹林,具有調節鹽度、防洪、維持生態多樣性的功能,而位於台中大安區的溫寮溪口紅樹林,也是相當重要的紅樹林區,這裡的紅樹林植物只有水筆仔一種,為人工栽植,分布面積大約2公頃,周為有蘆葦草澤,北邊的沙灘上有木麻黃及黃槿的人工防風林,以及伴生植物馬鞍藤、濱刺麥及五節芒等。

來到大安溫溪寮紅樹林區,設有大安生態教育園區,社於溫寮溪南岸一處水塘中,區內的大安水蓑衣是台灣特有種的珍貴稀有植物,數量相當稀少,值得保護與復育。在溫寮紅樹林可觀察到紅樹林植物、清白招潮蟹、弧邊招潮蟹、彈塗魚、小白鷺、黃頭鷺等,因此在這裡能同時賞樹、賞鳥、觀蟹,等貼近自然活動,另外紅樹林生態區往北大約600公尺便是中部知名的海水浴場,「大安濱海樂園」。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新社百菇莊

山區

新社花海向來是每年秋天的重頭戲,蜿蜒道路往來車輛不斷的路旁竟出現巨大香菇,如同繁殖季節不時散發如同孢子般的泡泡,這就是「百菇莊」讓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而如同日本驛站式的設計,則令人想忍不住想駐足一探究竟。一走進其中,人來人往好不熱鬧,許多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到菇寮採菇,手提竹藍到裡頭採菇,此起彼落的笑聲,大人小孩都玩得不亦樂乎。

香菇雖為食物鏈底層的分解者,卻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強大能量。百菇莊菇寮太空包耕種香菇,共有多達13種菇類,包含香菇、柳松菇、杏鮑菇、秀珍菇、木耳、靈芝等,讓大小朋友透過菇類外型認識品種間的差異,進行香菇的生態教育。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北屯區大坑國小 - 花田到指尖的創意

課程的核心概念在於結合在地產業(含休憩)、科技應用、品格教育與手作體驗。活動規劃的學習重點包含:
1. 認識大坑在地特色產業文心蘭的發展與產銷。
2. 學習基礎程式設計及結合英語學習,可以操作機器人採收文心蘭。
3. 藉由大坑魚丸伯的故事培養永不放棄的精神
4. 透過文心蘭熱縮片DIY加深對在地產業的印象並展現創意。
5. 九號步道健行,不僅強健體魄、近距離觀察大坑地區的自然生態樣貌,同時建立登山健行休閒良好態度。
這些活動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家鄉產業的特色與價值,並將科技融入生活,提升學習興趣;透過認識在地人物的故事,學習面對困難的態度;手作課程則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期望學生能將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展現具體守護土地的行動,並更了解與珍惜自己所處的環境與文化。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霧峰區桐林國小 - 蜜蜂生態保育課程

一、課程核心概念
桐林是霧峰後花園,青山綠水環繞,自然資源豐富,在地以種植龍眼、荔枝及養蜂產業為主,蜜蜂為桐林社區在地特色物種,本校為致力於生態保育及山林守護的永續經營,故發展出相關特色課程,結合自然科領域以及藝文領域之實作課程,提供桐林的學生以及前來遊學的孩子不一樣的學習內容。
本課程即以「蜜蜂生態保育課程」為主,希望能建立愛護大地與永續經營環境的觀念,喚起孩子親近自然及珍惜守護瑰麗土地的心。
二、學習目標
1.自然領域/認識蜜蜂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生態保育及環境保護等觀念,體驗社區蜜蜂產業,在龍眼荔枝開花期,採集蜂蜜。
2.藝文領域/藉由手作蜂蠟蠟燭的體驗,發揮個人巧思及創意。
三、活動地點
1.走訪桐林社區。
2.桐林國小校內。
四、膳食中午有提供參訪師生午餐。
五、延伸課程參考(下午)
下午可選擇一處霧峰區附近的景點作參訪,建議如下:
(1).921地震教育園區(免費)。
(2).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樂器展示園區(免費)。
(3).明台高中校內林家花園之萊園古蹟(免費)。
(4).臺灣省議會紀念園區(免費)。
(5).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收費)。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北屯區大坑國小 - 入坑尋蘭趣

一、 認識大坑文心蘭產業發展歷史與銷售情形。
二、文心蘭熱縮片吊飾製作
三、機器人採文心蘭
四、認識大坑經典人物 ~大坑魚丸伯的起落人生故事分享
五、虱目魚粥饗宴
六、走訪9號步道(建議行程)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和平區中坑國小 - 客家 版畫 、 食農 樂中坑

1. 結合 山城 客家 文化 與版畫課程,讓賓客深刻體驗本校特色課程。
2. 由學生 介紹本校的特色景物,實現蒙特梭利自由與責任的理念。
3. 結合在地 農民 宣揚 本校 食農 特色,成為村莊的心臟。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龍井區龍泉國小 - DIY美學與參觀發電廠(能源教育)

透過計畫與體驗戶外活動,引導學生做中學,透過實際體驗培養學生藝術人文
欣賞能力及對自然與環境的尊重。
透過參觀火力發電廠,學生可以了解台電的使命是以友善環境及合理成本的方式,提供社會多元發展所需的穩定電力並具體認識到「穩定供電」是台電的重要責任。另外綠能新科技導入低碳、低汙染的電源等等新觀念環保措施。培養學生珍惜能源、節約用電的習慣。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天生藝術家:雙扇股窗蟹
體型迷你的雙扇股窗蟹,是沙灘上名副其實的藝術家。覓食時牠以洞口為中心,邊走邊用雙螯篩沙取食,再將篩完的沙粒「吐」出,整齊排列成放射狀圖案,因此又稱「噴沙蟹」、「搗米蟹」。這些沙丸如同沙灘上的煙火,轉眼間又被潮水沖走,消失無蹤~
雙扇股窗蟹背甲灰黑、與沙灘融為一體,雙螯與步足長節內外側各有一個卵形鼓膜,能在陸地上交換氣體,是牠呼吸的祕密武器。牠們喜歡群居,常在沙灘上集體覓食;雄蟹更會一邊吃、一邊揮舞雙螯,好似在表演,展現牠們獨特的存在感。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草澤隱者:台灣厚蟹
台灣厚蟹因為有厚實的甲殼,連同大螯也長得頗為寬厚而得名。身體的甲殼、步腳、螯腳皆為灰綠色澤,頭胸甲前緣的兩側具明顯的三裂齒,所以又稱三齒葦原蟹。
台灣厚蟹喜歡在紅樹林附近的泥灘、草澤中挖洞居住。常捕食同在泥灘棲息的萬歲大眼蟹,會將蟹體撕開再取食其肉。漲潮時會爬到紅樹林枝葉、石頭、堤岸上棲息,全年都看得到。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忠貞愛國:萬歲大眼蟹
萬歲大眼蟹有海婆仔、哨兵蟹等外號,牠的身體的姿態很扁平。甲殼和步腳呈灰褐色。兩螯腳同大,為黃白色澤,螯腳的掌節部份寬長,兩指節小巧而尖。嘴部的上緣白色,眼柄青色,相當醒目。
棲息於既濕又軟的泥質灘地,全年可以看到牠們密密麻麻的集中於灘面,畫面頗為壯觀,揮螯的動作是向兩側畫開再收攏,很像是國慶日參加遊行時,雙手高舉大聲喊「中華民國萬歲~」的模樣,因此得名。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草澤之王:隆背張口蟹
隆背張口蟹的頭胸甲接近圓形,頭胸甲表面密生絨毛,有明顯的酒精燈形紋路。額中有一深溝槽向後延伸,將額分兩葉。側緣連眼窩外齒共三齒,前二齒成板狀,末齒小而尖。有的個體全身呈鮮豔的紫色,關節處為紅色,極易辨識,但有些個體顏色偏黃,與台灣厚蟹非常接近~
隆背張口蟹平常冗居在河口附近的草澤周緣、田埂間、紅樹林沼澤及土堤邊,一整年都看得到。
隆背張口蟹有一種特異功能,就是吃飯後,不小心塞到牙縫時,會拿木麻黃的假莖來剔牙,保證你大開眼界,拍案叫絕!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溫和的小和尚:短指和尚蟹
有著圓球狀的頭胸甲,藍紫色的外表像極了和尚的光頭,因此得名「和尚蟹」。白色的細長步足與螯腳,在步足與甲殼的交接處閃現一抹艷紅,宛如戴著藍寶石戒指的優雅紳士,因而又有「海珍珠」的美稱。
短指和尚蟹的雙螯同為白色且大小一致,光看外觀無法分辨雌雄,必須打開腹蓋才能揭開牠們的秘密。每逢退潮時,牠們常常成群結隊在沙泥灘上覓食,隊形整齊、步伐一致,彷彿一支支軍隊正在行軍,因而又被暱稱為「兵蟹」。
這種小和尚多活動於河口灣區潮間帶的沙泥質混合灘地。牠們的甲殼是圓形的,所以與一般螃蟹不同,行走時不是橫著走,而是向前行,別具一格。受到驚嚇時,牠會機靈地傾斜身體,用旋轉的方式快速鑽入泥沙之中躲藏起來。除了在地表上覓食外,短指和尚蟹有時也會潛藏於沙地底下,只露出一雙螯,輕巧地取食地表土中的有機質。濾食後,留下的擬糞堆在地面,看起來就像地鼠挖掘地道一般,這種特別的進食方式,被稱為「隧道式攝食」。
然而,這位溫和的小和尚也經常成為海灘上其他生物的目標。在沙灘上,常可見和尚蟹的殘骸,牠們是鳥類與其他蟹類常見的捕食對象,是大自然食物鏈中不可忽略的一環。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變色龍:斯氏沙蟹
斯氏沙蟹是沙灘上的「變色龍」,體色變化多端,從土黃、灰褐、暗紅到鮮紅色都有。當牠受到驚嚇時,還能瞬間變色,彷彿幽靈般消失在沙中,因此又被稱為「鬼蟹」或「幽靈蟹」。牠的大眼睛像橢圓形火柴棒,靈活轉動,觀察周遭動靜;左右螯大小不一,是牠的代表特徵。
斯氏沙蟹住在中高潮線附近的沙灘,築洞而居。牠動作極快,奔跑如飛,因此有「沙馬仔」的俗名,是名符其實的短跑健將。在牠的洞口,常可見扇形沙堆與濾食留下的爪痕,幼蟹還會用擬糞偽裝洞口。牠是雜食性動物,不僅濾食沙中有機質,也會捕食招潮蟹與和尚蟹,甚至吃死屍,是維護沙灘清潔的重要角色。
在台灣的海山罟地區,退潮時成千上萬隻斯氏沙蟹現身覓食,體色鮮紅,像紅寶石灑滿沙灘,壯觀又夢幻。不過別搞錯了!牠和角眼沙蟹很像,記得看眼睛顏色:斯氏沙蟹是深咖啡近全黑,角眼沙蟹則是上下雙色。觀察力,是你找到牠的關鍵!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交通警察:清白招潮蟹
外號是白扇招潮蟹、夯白扇。牠的全身以白色為主,頭胸甲顏色會隨著環境改變,而有灰至黑色的網紋變化。雄蟹小螯一側的步腳內側呈紅色,大螯同側的步腳則還是白色。
牠們大量群棲在砂質較重的泥灘或紅樹林沼澤,相當容易辨認,洞口邊常會有覓食後遺留粒狀擬糞,全年都可以看得到。
清白招潮蟹揮螯的動作頻繁,好像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在忙著指揮交通。牠也是最不怕人的招潮蟹,只要稍有耐性等上幾分鐘,就會爬出動口在你的腳邊覓食、活動,而你就可以享受被螃蟹包圍的滋味喔!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火山勇士:弧邊招潮蟹
牠的特異功能是建築像火山、煙囪般的洞口。牠雌、雄蟹的甲殼、步腳以褐色調為主,頭胸甲常見深色的網狀花紋,變化極大。雄蟹大螯的掌節密布,疣狀顆粒呈橘紅色,不可動指與可動指為白色,螯腳形狀如尖嘴鉗。
全年都可以看到弧邊招潮蟹,牠棲息在較為泥濘的泥灘與沼澤,多位於紅樹林附近,會築火山形或稱煙囪狀的洞口,生性較為隱密,揮動大螯的動作緩慢,爬行時亦步亦趨,遇有干擾時,會快速地奔回洞穴内躲藏。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臺中市海洋教育資源-系列影片】
強化本市教育人員對「永續海洋」主題的認識,並具體轉化為教學行動、鼓勵現場教師持續從事海洋教育之研發與教學,藉以提升學生親海、知海的素養。期望藉由這系列影片,帶領教育人員深入認識臺中市的海岸生態,不僅觀察到多樣的海洋生命與自然景觀,更能啟發他們在日後的教學中融入戶外教育。透過這樣的體驗,培養學生不僅親近海洋,還能深刻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進而成為未來守護海洋的核心力量。
本集內容以「海洋垃圾問題」、「防風林與農業」與「風力發電」的相關知識為主軸。主持人MINA姐姐與小佑弟弟首先介紹了海洋垃圾問題,強調其對海洋生態和人類生活的影響,並邀請達德能源環境教育中心工程師導覽,深入了解風力發電的原理與風車結構,強調其對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性,呼籲大家一起保護海洋和地球。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沙鹿區鹿峰國小 - 永續海洋~臺中市的海岸環境生態 EP1 尋找臺中瑰寶-大安水蓑衣

【臺中市海洋教育資源-系列影片】
期望藉由這系列影片,帶領教育人員深入認識臺中市的海岸生態,不僅觀察到多樣的海洋生命與自然景觀,更能啟發他們在日後的教學中融入戶外教育。透過這樣的體驗,培養學生不僅親近海洋,還能深刻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進而成為未來守護海洋的核心力量。

第一集影片透過尋找珍稀植物「大安水蓑衣」的旅程,沿途走訪大甲及大安的海岸地區,認識臺中的海岸環境特質,拜訪生活在海岸潮間帶的動植物,以及濱海地區的臺灣特有植物,並察覺濱海地區潛藏的生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