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

Taichung Outdoor and Marine Education Center


場域資源

基地遊學

戶外教育計畫

海洋教育計畫

登入系統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和平里地震公園

中區

和平里地震公園為原東山國中及軍功國小舊址,位於大坑九號、十號步道下方,因車籠埔斷層穿越二校校區,九二一地震時兩校遭遇空前的破壞,堪稱臺中地區損壞最嚴重的地方之一,兩校亦因此而遷至別處。目前公園內已不見當初斷垣殘壁,僅留下部分學校遺跡作為民眾教育參觀之用,另有一處以強化玻璃搭建的賞景臺,底下可見車籠埔斷層經過痕跡,學生來到此處可了解地震成因以及人類面對自然災害時所受到的衝擊,具有震撼教育意義。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南天宮

中區

臺中南天宮於民國41年建廟,先修正殿,42年完成前殿,主祀關帝聖君,當時為臺中市最大的關帝廟,民國69年另建基層六樓、高達一百四十六尺的聖帝大神像,73年完成後,從遠處便可看到這座聳入雲天的神像,而成為南天宮的標誌。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中區

距離台中火車站不遠處,座落於復興路三段與民生路交叉口,「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是近年來提供許多大專院校生、藝文團體、產業等文化創意發表與交流的舞台。並且「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更也讓舊台中酒廠從此由製酒工業遺址活化新生,蛻變成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展基地。隨著時代變遷,及因應台中市都市計劃規劃發展之需,台中酒廠於1998年搬遷到台中工業區新廠,留下大片工業遺址與歷史建築。2002年7月台中市政府將全區主要建物登錄為歷史建築,舊酒廠得以完整保留。「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推展基地,定位發展成台灣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大庄浩天宮

海區

該廟相傳為乾隆三年(1738年)由陳姓人士所建,其主神媽祖是經廣東人分靈至臺灣。原位在今梧棲區褔德里的陳厝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陳厝庄之陳德春和大社尤阿斗發起改建,咸豐六年(1856年)總理蔡仁芳等仕紳決議今日的大庄現址,光緒二十年(1894年)修建三川殿。昭和三年(1928年)重建,昭和十一年(1936年)重修完工奠定現今結構。今址在梧棲區中央路一段784號,屬於大庄里。

☺ 圖片待補 ☺

[ 場域資源 ] 烏日啤酒廠

屯區

烏日啤酒廠原為臺糖公司的烏日糖廠,1966年臺灣菸酒公司購買其廠址,從1968年生產至今,原料、水質、製程到成品,都經過嚴格把關,生產的啤酒深受國人喜愛,也是享譽國際的金牌品質,為臺灣啤酒三大酒廠之一。走進偌大的廠房,猶如穿梭古今的隧道,從世界僅存的銅製糖化槽,外觀像潛水艇的室內發酵槽,無塵的微生物控制室,一路到最先進的電腦品管篩選,完整而巧妙的展示了製酒的歷程。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烏日區溪尾國小 - 橋見希望,烏溪流域之旅

課程內容介紹
烏日溪尾里與烏日相隔著烏溪,烏溪是台灣第六大河川,發源自南投縣,一路蜿蜒,分別是台中市與南投縣,以及台中市與彰化縣的界線。過去溪尾人需要擺渡到烏溪才能到北岸的渡口,這是溪尾里非常特殊的人文歷史。
竹筏是烏溪擺渡的主要交通工具,從對竹子的了解、綑紮、運用至竹子的藝術是難得的文化課程。
擺渡烏溪的事前準備工作是:訓練臂力以應撐船所需,培養平衡感作為橫渡烏溪前的準備,讓學生可以先以陸上行舟來模擬撐船
09:00~09:30 烏溪擺渡史、綁竹橋影片+現場講解
09:30~10:00 水域安全講解、穿溯溪鞋步行至烏溪
10:30~11:30 烏溪流域之旅
11:30~12:00 回學校清洗裝備及換裝
12:00~13:00 午餐&賦歸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霧峰區復興國小 - 彩繪陶笛樂、藝遊復興趣

本校戶外教育基地學校主題課程有:
(1)必修課程(上午):彩繪陶笛樂藝遊復興趣-彩繪陶笛及現場吹奏練習
(2)選修課程(下午):光復新村、921地震教育園區[需付費]、國立臺灣音樂文化園區、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需付費]
(3)延伸課程(下午):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需付費]、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先生紀念館(景薰樓、蓉鏡齋、林獻堂博物館、萊園)[需付費]、立法院議政博物館、霧峰菇類產學館[需付費]、台灣土壤陳列館、湧旺羊媽媽觀光農場[需付費]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大安區海墘國小 - 海墘國小品格生態主題課程

課程名稱:海墘國小品格生態主題課程
課程類別:生態環境
建議辦理月份:4-5月
課程時間:半日
適合對像:中高年級
接待上限:30人
課程設計者:EIET生態志工
聯絡人:學務主任 蔡佳興主任 04-26876085 0930822110
課程核心概念:善用家鄉豐富的濱海生態,引進在地生態解說營解說團隊,讓生態教育與品格教育做結合,發展在地教學特色
學習目標:從自然生態的探索活動中,學習自然知識並在大自然中陶冶謙卑的好品格
活動地點:大安濱海樂園
課程表:

時間 活動名稱 課程內容 備註
9:00-9:10 行前說明 行前安全注意事宣導
9:10-10:30 南埔鷺鷥林賞鴨 介紹養鴨人家
大安水蔉衣園區生態導覽 大安水蔉園區導覽
10:40-12::00 溫寮密境海灘 1. 介紹大安濱海生態
2.探訪螃蟹的家
3.沙雕螃蟹創作

12:00-13:30 午 餐

延伸課程:

13:30-15:00 可前往附近景點
1. 大甲鎮瀾宮參訪
2. 港區藝術中心參訪
3. 高美溼地
4. 大甲鐵砧山 由參訪學校自行安排前往參訪,可連絡各景點是否提供導覽解說

15:00-16:00
賦歸

※課程視天候及潮汐調整,本校保留課程調整權利,請參訪學校注意!
※參訪日期請安排4-5月

雨天備案
品格生態 DIY暨分站教育
1. 黃槿布袋戲暨手作課(利用當地濱海植物-黃槿葉,製作布袋戲偶)
2. 螃蟹車體驗(
3. 線雕課程(利用鋁線創作 腳踏車、螞蟻、盆栽架…等)
4. 天雕/海膽化石解說(介紹天然漂流木、竹蜻蜓製作、海膽化石介紹)
5. 風能積木課程(利用智高積木製作風力發電機)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霧峰區桐林國小 - 蜜蜂生態保育課程

一、課程核心概念
桐林是霧峰後花園,青山綠水環繞,自然資源豐富,在地以種植龍眼、荔枝及養蜂產業為主,蜜蜂為桐林社區在地特色物種,本校為致力於生態保育及山林守護的永續經營,故發展出相關特色課程,結合自然科領域以及藝文領域之實作課程,提供桐林的學生以及前來遊學的孩子不一樣的學習內容。
本課程即以「蜜蜂生態保育課程」為主,希望能建立愛護大地與永續經營環境的觀念,喚起孩子親近自然及珍惜守護瑰麗土地的心。
二、學習目標
1.自然領域/認識蜜蜂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生態保育及環境保護等觀念,體驗社區蜜蜂產業,在龍眼荔枝開花期,採集蜂蜜。
2.藝文領域/藉由手作蜂蠟蠟燭的體驗,發揮個人巧思及創意。
三、活動地點
1.走訪桐林社區。
2.桐林國小校內。
四、膳食中午有提供參訪師生午餐。
五、延伸課程參考(下午)
下午可選擇一處霧峰區附近的景點作參訪,建議如下:
(1).921地震教育園區(免費)。
(2).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樂器展示園區(免費)。
(3).明台高中校內林家花園之萊園古蹟(免費)。
(4).臺灣省議會紀念園區(免費)。
(5).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收費)。

☺ 圖片待補 ☺

[ 基地遊學 ] 大甲區日南國中 - 輪動騎跡,悠活日南

本校優質戶外教育路線以校本課程「日南學--鐵道與信仰、山川風情、在地產業與全球議題」、「創客學習」及「戶外教育-自行車維護、安全、技巧、在地導覽」為主軸,並結合本校特色場域「戶外教育基地--登山車越野土坡場」、領域課程教學及國際教育課程主題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主題(4優質教育、11永續城市、14保育海洋生態),進而規劃出本校三條優質戶外教育路線。每條路線都以校內課程(單車基本檢查、智能訓練台體驗、越野土坡場體驗)為主軸,進而以學校為中心,擴展至日南社區、日南學區(松柏港、「匠師的故鄉」--摸蜆兼洗褲農場)、周遭歷史建築(日南車站、舊大安溪橋)及自然與歷史景點(大安溪、鐵砧山、松柏漁港),形成本校三條優質戶外教育路線。
(1)路線一(一日):卡踏松柏-自然人文輕旅行
(2)路線二(一日):卡踏日南-歷史人文輕旅行
(3)路線三(一日):大安溪混合路面大挑戰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天生藝術家:雙扇股窗蟹
體型迷你的雙扇股窗蟹,是沙灘上名副其實的藝術家。覓食時牠以洞口為中心,邊走邊用雙螯篩沙取食,再將篩完的沙粒「吐」出,整齊排列成放射狀圖案,因此又稱「噴沙蟹」、「搗米蟹」。這些沙丸如同沙灘上的煙火,轉眼間又被潮水沖走,消失無蹤~
雙扇股窗蟹背甲灰黑、與沙灘融為一體,雙螯與步足長節內外側各有一個卵形鼓膜,能在陸地上交換氣體,是牠呼吸的祕密武器。牠們喜歡群居,常在沙灘上集體覓食;雄蟹更會一邊吃、一邊揮舞雙螯,好似在表演,展現牠們獨特的存在感。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草澤隱者:台灣厚蟹
台灣厚蟹因為有厚實的甲殼,連同大螯也長得頗為寬厚而得名。身體的甲殼、步腳、螯腳皆為灰綠色澤,頭胸甲前緣的兩側具明顯的三裂齒,所以又稱三齒葦原蟹。
台灣厚蟹喜歡在紅樹林附近的泥灘、草澤中挖洞居住。常捕食同在泥灘棲息的萬歲大眼蟹,會將蟹體撕開再取食其肉。漲潮時會爬到紅樹林枝葉、石頭、堤岸上棲息,全年都看得到。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忠貞愛國:萬歲大眼蟹
萬歲大眼蟹有海婆仔、哨兵蟹等外號,牠的身體的姿態很扁平。甲殼和步腳呈灰褐色。兩螯腳同大,為黃白色澤,螯腳的掌節部份寬長,兩指節小巧而尖。嘴部的上緣白色,眼柄青色,相當醒目。
棲息於既濕又軟的泥質灘地,全年可以看到牠們密密麻麻的集中於灘面,畫面頗為壯觀,揮螯的動作是向兩側畫開再收攏,很像是國慶日參加遊行時,雙手高舉大聲喊「中華民國萬歲~」的模樣,因此得名。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草澤之王:隆背張口蟹
隆背張口蟹的頭胸甲接近圓形,頭胸甲表面密生絨毛,有明顯的酒精燈形紋路。額中有一深溝槽向後延伸,將額分兩葉。側緣連眼窩外齒共三齒,前二齒成板狀,末齒小而尖。有的個體全身呈鮮豔的紫色,關節處為紅色,極易辨識,但有些個體顏色偏黃,與台灣厚蟹非常接近~
隆背張口蟹平常冗居在河口附近的草澤周緣、田埂間、紅樹林沼澤及土堤邊,一整年都看得到。
隆背張口蟹有一種特異功能,就是吃飯後,不小心塞到牙縫時,會拿木麻黃的假莖來剔牙,保證你大開眼界,拍案叫絕!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溫和的小和尚:短指和尚蟹
有著圓球狀的頭胸甲,藍紫色的外表像極了和尚的光頭,因此得名「和尚蟹」。白色的細長步足與螯腳,在步足與甲殼的交接處閃現一抹艷紅,宛如戴著藍寶石戒指的優雅紳士,因而又有「海珍珠」的美稱。
短指和尚蟹的雙螯同為白色且大小一致,光看外觀無法分辨雌雄,必須打開腹蓋才能揭開牠們的秘密。每逢退潮時,牠們常常成群結隊在沙泥灘上覓食,隊形整齊、步伐一致,彷彿一支支軍隊正在行軍,因而又被暱稱為「兵蟹」。
這種小和尚多活動於河口灣區潮間帶的沙泥質混合灘地。牠們的甲殼是圓形的,所以與一般螃蟹不同,行走時不是橫著走,而是向前行,別具一格。受到驚嚇時,牠會機靈地傾斜身體,用旋轉的方式快速鑽入泥沙之中躲藏起來。除了在地表上覓食外,短指和尚蟹有時也會潛藏於沙地底下,只露出一雙螯,輕巧地取食地表土中的有機質。濾食後,留下的擬糞堆在地面,看起來就像地鼠挖掘地道一般,這種特別的進食方式,被稱為「隧道式攝食」。
然而,這位溫和的小和尚也經常成為海灘上其他生物的目標。在沙灘上,常可見和尚蟹的殘骸,牠們是鳥類與其他蟹類常見的捕食對象,是大自然食物鏈中不可忽略的一環。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 變色龍:斯氏沙蟹
斯氏沙蟹是沙灘上的「變色龍」,體色變化多端,從土黃、灰褐、暗紅到鮮紅色都有。當牠受到驚嚇時,還能瞬間變色,彷彿幽靈般消失在沙中,因此又被稱為「鬼蟹」或「幽靈蟹」。牠的大眼睛像橢圓形火柴棒,靈活轉動,觀察周遭動靜;左右螯大小不一,是牠的代表特徵。
斯氏沙蟹住在中高潮線附近的沙灘,築洞而居。牠動作極快,奔跑如飛,因此有「沙馬仔」的俗名,是名符其實的短跑健將。在牠的洞口,常可見扇形沙堆與濾食留下的爪痕,幼蟹還會用擬糞偽裝洞口。牠是雜食性動物,不僅濾食沙中有機質,也會捕食招潮蟹與和尚蟹,甚至吃死屍,是維護沙灘清潔的重要角色。
在台灣的海山罟地區,退潮時成千上萬隻斯氏沙蟹現身覓食,體色鮮紅,像紅寶石灑滿沙灘,壯觀又夢幻。不過別搞錯了!牠和角眼沙蟹很像,記得看眼睛顏色:斯氏沙蟹是深咖啡近全黑,角眼沙蟹則是上下雙色。觀察力,是你找到牠的關鍵!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交通警察:清白招潮蟹
外號是白扇招潮蟹、夯白扇。牠的全身以白色為主,頭胸甲顏色會隨著環境改變,而有灰至黑色的網紋變化。雄蟹小螯一側的步腳內側呈紅色,大螯同側的步腳則還是白色。
牠們大量群棲在砂質較重的泥灘或紅樹林沼澤,相當容易辨認,洞口邊常會有覓食後遺留粒狀擬糞,全年都可以看得到。
清白招潮蟹揮螯的動作頻繁,好像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在忙著指揮交通。牠也是最不怕人的招潮蟹,只要稍有耐性等上幾分鐘,就會爬出動口在你的腳邊覓食、活動,而你就可以享受被螃蟹包圍的滋味喔!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為推廣海洋教育多媒體教材,增進師生對河口生物色的瞭解,進而協助推廣海洋教育,爰辦理此系列生態教材研發。

⭐火山勇士:弧邊招潮蟹
牠的特異功能是建築像火山、煙囪般的洞口。牠雌、雄蟹的甲殼、步腳以褐色調為主,頭胸甲常見深色的網狀花紋,變化極大。雄蟹大螯的掌節密布,疣狀顆粒呈橘紅色,不可動指與可動指為白色,螯腳形狀如尖嘴鉗。
全年都可以看到弧邊招潮蟹,牠棲息在較為泥濘的泥灘與沼澤,多位於紅樹林附近,會築火山形或稱煙囪狀的洞口,生性較為隱密,揮動大螯的動作緩慢,爬行時亦步亦趨,遇有干擾時,會快速地奔回洞穴内躲藏。

⭐ 特別感謝:
諮詢顧問、攝影: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鄭清海 常務監事。
承辦學校:梧棲區梧棲國小。
文字參考:FUN 心賞蟹趣-螃蟹生態記事簿。
影音剪輯:林子群。
配音:賴盈君。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臺中市海洋教育資源-系列影片】
強化本市教育人員對「永續海洋」主題的認識,並具體轉化為教學行動、鼓勵現場教師持續從事海洋教育之研發與教學,藉以提升學生親海、知海的素養。期望藉由這系列影片,帶領教育人員深入認識臺中市的海岸生態,不僅觀察到多樣的海洋生命與自然景觀,更能啟發他們在日後的教學中融入戶外教育。透過這樣的體驗,培養學生不僅親近海洋,還能深刻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進而成為未來守護海洋的核心力量。
本集內容以「海洋垃圾問題」、「防風林與農業」與「風力發電」的相關知識為主軸。主持人MINA姐姐與小佑弟弟首先介紹了海洋垃圾問題,強調其對海洋生態和人類生活的影響,並邀請達德能源環境教育中心工程師導覽,深入了解風力發電的原理與風車結構,強調其對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性,呼籲大家一起保護海洋和地球。

☺ 圖片待補 ☺

《 點我前往觀看 》

[ 活動花絮 ] 沙鹿區鹿峰國小 - 永續海洋~臺中市的海岸環境生態 EP1 尋找臺中瑰寶-大安水蓑衣

【臺中市海洋教育資源-系列影片】
期望藉由這系列影片,帶領教育人員深入認識臺中市的海岸生態,不僅觀察到多樣的海洋生命與自然景觀,更能啟發他們在日後的教學中融入戶外教育。透過這樣的體驗,培養學生不僅親近海洋,還能深刻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進而成為未來守護海洋的核心力量。

第一集影片透過尋找珍稀植物「大安水蓑衣」的旅程,沿途走訪大甲及大安的海岸地區,認識臺中的海岸環境特質,拜訪生活在海岸潮間帶的動植物,以及濱海地區的臺灣特有植物,並察覺濱海地區潛藏的生態危機。